吉利印尼建厂,繁荣背后的隐忧,发展模式值得反思

吉利印尼工厂试生产成功,EX5即将量产。消息一出,赞誉如潮。可我,却如鲠在喉。这闪耀的“出海”光环背后,我看到的,是发展中国家印尼数百万贫困人口的窘境,是资源消耗与环境负荷的加剧。

印尼,真的需要如此大规模的汽车生产线吗?谁会是这些“新能源”汽车的真正消费者?答案不言自明,那些挣扎在温饱线的印尼百姓无力承担,最终受益的,依旧是少数富裕阶层。我们,依旧在为油价、为拥堵而焦虑。

吉利的扩张,是企业逐利的本能,无可厚非。但逐利之外,是否也该掂量一下社会责任?印尼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捉襟见肘的电力供应、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这些问题,吉利考虑了吗?抑或,选择了熟视无睹?

如同饮鸩止渴,短视的经济增长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怎能为了一时的繁荣,断送子孙后代的未来?《孟子》有言:“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何也?’曰:‘夫子讥之也,小则获邑,大则得国。’”。吉利的扩张,是否也陷入了这种“小获邑”的短视?

吉利印尼建厂,繁荣背后的隐忧,发展模式值得反思-有驾

更令人忧虑的是,这种发展模式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富者愈富,贫者愈贫,这样的“繁荣”,又有何意义?我仿佛看到,崭新的吉利汽车在印尼尘土飞扬的街道上呼啸而过,与路边衣衫褴褛的孩子们形成鲜明对比,刺耳的鸣笛声,更像是对社会公平的嘲弄。

我并非反对吉利走向世界,而是希望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他们能真正关注当地民生,关注弱势群体的福祉。勿让“经济效益”成为遮蔽社会责任的幌子。

企业的发展,不应仅是利润的累积,更应肩负起社会责任。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真谛,才是真正的大国担当。否则,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吉利今日的“辉煌”,或许就是明日的“尴尬”。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