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你说,现在买车这事儿,真是一言难尽。前几天和老张——一个修理厂的小师傅,聊到特斯拉销量,他直接懵了:咋回事啊,马斯克人家火箭都上天了,可车咋就卖不动了?我也有点迷糊。恰好我翻了翻最近的销售数据,特斯拉去年全年销量,估摸着比前两年掉了将近8%,这还是全球市场,不是某个小区开个调查。老张说:你说这科技含量没啥影响吗?我说,起码对真买车的人来说,没那么关键。
想想也对。现在这车,谁还看发动机、谁还琢磨88马力、底盘多复杂。过去那是铁疙瘩,现在更像是个移动的智能终端。你看小米,宣布进军造车才半年,用户直接连夜排队等购车首发,别说火箭,就是地球上还能拉动这么大一批人心,着实少见。估计排队买车的,不光是小米粉,还有不少技术宅,毕竟大家都知道,咱买车现在哪儿最香——车载生态和生活便利性。
记得我上个月跟一个买湖人尾灯那款SUV的刚入职不久的程序员聊过。他说,我就是看上了手机能不能无缝投屏,平时天天用导航,语音助手整的要顺溜,要是车上没这些功能,买回来光贼跑,玩个内燃机真闹心。说白了,这哥们买车买的是一种能跟自己生活产生连接的感觉。那种发动机多猛,油耗多低,反而变成了锦上添花。你说说,这不跟我以前写车评时代,光讲动力数据的情况完全不一样吗?
供应链那块儿也别小看。就拿电池供应来说吧。特斯拉,前两年还手握电池王冠,结果今年突然断供了几个关键材料生产商,让他们在交付上出现滞后。我认识一个新能源供应链经理,他形容这个过程像高配电脑装组件,结果一个关键CPU晚个一两周,整台机器表现立刻掉链子,我感觉这比咱们老百姓买电脑装机还刺激。再极端点说,这就好比你打算做一锅饭,买的米全是上等的,油盐却熬到了半夜没买到,饭还是大锅粥,但糊味你拦不住。
说回特斯拉销量下滑,我前面那话有点绝对了。毕竟他们品牌力强、用户忠诚度高,绝对不是单纯技术差了就卖不出车的。挺复杂,比如市场上还有更多竞争品牌肆意搅局,尤其是中低端市场。那些老铁们手头预算有限,但对智能配置要求倒是越来越高,这倒给了小米造车这样新势力机会。小米车刚开始对标的那个15万到20万区间,属于主流家用车,用户更看重智能化和生活集成度,而不是三秒破百的加速。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见过一个小米车主发图,车内不仅手机一键投屏,座椅还有自动记忆调节,开车前可用手机APP预先开启空调,耳机里的歌还能跟车机无缝衔接。跟我当年发力搞发动机,搞悬挂那套,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享受。那哥们还说,你说这东西,对我爸妈而言意义太大了,每次开车他们不用再为复杂按键烦恼,这才是真的实用。这句话我听着特别有感触,因为我认识的几个40后、50后买车,smart key都嫌麻烦,直接想要个能用手机操控的。
说到手机投屏,这也是供应链和研发极复杂的一个节点。手机系统要和车机里协议保持兼容,这就像T台模特穿衣服,要跟设计师及时沟通好,能完美展示那身衣服的风格——做不到,服装就尴尬挂上去。研发团队得不断打磨,从芯片层面到软件算法,跨度极大。很多车厂不靠自己做生态,跟第三方合作,结果兼容性成问题,用户半天上线不了蓝牙,我朋友抱怨得不要不要的。这种争斗,其实是一场供应链和软件团队的博弈,光靠一个品牌雄厚的资金是不够的。
说到车企不务正业,我反倒觉着奇怪。你看特斯拉造电池,蔚来搞自家换电站,小米造生态车,和我们过去印象中的专注发动机、悬挂的车企形象差远了。其实车和生活捆绑,是必然趋势。汽车研发不光是机械工程,更多是软件设计、用户体验和供应链变通,这一点像极了做智能手机。大家不觉得奇怪了吧,手机30分钟就充满的快感,能不能带给车?一提出就是十几万个组件,分分钟让研发变成围棋对弈。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猜想(这个是纯猜的,没数据支撑),如果特斯拉能在座舱交互系统和手机融合上下一阶段狠功夫,销量恐怕至少回升10%-15%。毕竟用户现在眼睛到底盯着实实在在的生活便利,不是风口上的技术炫耀。就拿车载冰箱来说,我几个朋友买车时候的原因,竟然有一半提到了冰箱够大,能放多少矿泉水。我当场懵到不行,自己折磨机械性能折磨到怀疑人生,结果别人要的是座椅记忆和冰箱实用。人心为何如此复杂。你说奇不奇怪?
这也让我觉得,车企在未来竞争里,没有绝对的赢家。生态对谁都是机会,也是难关。技术好不一定转化成销量,用户用得顺手反倒更重要。还得看谁把车和家连接得更紧。跟你讲,车载设备的按钮灯光色温,还有开机动画,这些细节都可能决定买不买。有人说这些细节没用?我倒觉得它影响着第一印象,是潜意识里的细节体验,你懂吗?
我跟你聊了这么多,你买车的时候,真究竟会不会去仔细研究生态系统的细节?还是更多靠直觉、销售嘴皮子甚至朋友一句这车我用着顺手?我自己都有点懵了。买车变得像选手机,甚至比选手机难上一万倍。那你想,未来10年,会是哪个生态先出局?哪个车企会踩钢丝断线?这些,还真不好说。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