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奥迪Q5L加长登场,直面GLC空间战,谁才是家用首选?
奥迪Q5L的轴距加长至2946mm,后排空间堪比更高级别的SUV,配合华为ADS 3.0智驾系统和终端大幅优惠,在家用SUV市场投下一枚重弹。
奥迪Q5L的轴距较海外版加长了125mm,达到2946mm,这是奥迪针对中国市场的特殊优化。 实测表明,1.8米身高的乘客在后排能获得两拳半的膝部空间。
后备箱容积达到1550L,能够轻松容纳婴儿车、露营装备或者四个28寸行李箱。
奥迪Q5L的终端优惠力度惊人,普遍超过10万元,入门车型裸车价已探至24万元区间。 这意味着消费者可以用合资品牌SUV的价格买到一辆豪华中型SUV。
大幅降价让Q5L在与奔驰GLC的竞争中占据价格优势。 同等配置下,Q5L比宝马X3价格低5-8万元。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一些经销商可能会通过强制贷款分期、减配核心功能等方式维持利润空间,消费者需警惕这些隐形消费陷阱。
Q5L采用了最新的奥迪Q家族设计语言,前脸八边形格栅尺寸放大12%,内部采用“鳞片式”熏黑网格设计。
矩阵式LED大灯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规则形状,内收的灯组边缘配合14组动态光效单元,在点亮时呈现出独特的“科技之眼”效果。
车尾最大的亮点是全球首搭的第二代OLED贯穿式尾灯,6块面板、266个发光单元组成的尾灯组能呈现出8种动态灯语。
走进车内,最吸引人的是三块大屏布局:12.3寸液晶仪表+10.1寸中控屏+8.6寸空调触控屏,营造出强烈的科技感。
全新Q5L搭载了华为ADS 3.0智驾系统,硬件配置包括双激光雷达、11个摄像头和6个毫米波雷达,支持无图城市领航NOA和全场景自动泊车功能。
智能化系统也存在一些争议。 一些用户反映系统操作逻辑还有优化空间,常用功能寻找起来略显麻烦。
Q5L全系搭载2.0T高低功率发动机(190/245马力),匹配7速湿式双离合变速箱与quattro四驱系统。
高功率版本零百加速最快6.7秒,配合quattro ultra智能四驱系统,在冰雪路面的稳定性优于多数竞品。
厂家专门优化了低温换挡逻辑,这对北方用户来说是个实用改进。 WLTC油耗为6.8L/100km,相比老款有所改善。
低功率版本(190马力)存在满载动力不足的问题,是在爬坡时可能会感到动力偏弱。
奔驰GLC在内饰豪华感方面更胜一筹。 GLC标配64色车内氛围灯,配备540度全景影像/透明底盘。
GLC全系搭载2.0T+9AT+48V轻混系统,高功率版258马力,零百加速6.3秒,WLTC油耗7.2L/100km,兼顾动力与燃油经济性。
GLC的轴距为2977mm,后排腿部空间超过3拳,头部余量1拳,后备箱容积550L,支持4/2/4放倒,家庭出行无压力。
GLC的价格相对坚挺,同配置车型比Q5L贵4万-8万元。 GLC的年均保养费用约5647元,也高于Q5L的3333元。
宝马X3在2025年换代后轴距加长至2975mm,后排腿部空间大幅提升,座椅加厚加长,头部空间更充裕。
X3全系2.0T+8AT,高功率版258马力,零百加速6.6秒,操控精准,底盘保留更多路感,弯道支撑性强。
X3的油耗略高(8.3L/100km),实际落地成本也高于奥迪Q5L,适合预算更充足的用户。
换代后的X3标配12.3英寸+14.9英寸双联屏、L2级辅助驾驶(含记忆泊车、循迹倒车)、四区语音控制,车机支持5G互联和微信车载版。
在家用SUV的选择上,每个品牌都有其侧重点。 奥迪Q5L以空间和性价比作为主要卖点,奔驰GLC强调豪华感和舒适性,宝马X3则注重驾驶乐趣和科技感。
对于多孩家庭或者经常需要长途出行的用户来说,Q5L的大空间和低油耗很有吸引力。 对于注重品牌形象和豪华感的消费者,GLC可能更合适。 而对于追求驾驶乐趣和最新科技的用户,X3值得考虑。
维修保养成本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Q5L的年均保养费用为3333元,低于GLC的5647元。 需要注意的是,豪华车的维修费用普遍较高,前保险杠剐蹭维修费可能超过8000元。
保值率方面,GLC三年保值率68.91%,远高于Q5L的58.74%。 这意味着虽然Q5L的购车成本更低,长期持有成本可能需要综合考虑。
Q5L配备了19个Bang & Olufsen扬声器,音响效果出色。 而X3配备12个哈曼卡顿扬声器,GLC则可选装柏林之声音响。
安全配置方面,GLC标配主动刹车、车道偏离预警、并线辅助等功能。 Q5L虽然也有主动刹车和车道偏离预警,并线辅助等部分安全配置需要选装。
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也是各家的重点。 Q5L搭载华为ADS 3.0系统,支持高速NOA与自动泊车。 X3标配L2级辅助驾驶,含记忆泊车、循迹倒车功能。 GLC也标配L2级驾驶辅助系统。
对于家庭用户来说,空间、性价比和实用性往往是首要考虑因素。 从这点来看,奥迪Q5L凭借加长的轴距、大幅的终端优惠和均衡的产品力,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择。
最终的选择应该基于个人的具体需求、预算和偏好。 建议消费者亲自试驾这几款车型,感受它们的实际表现,从而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