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丰田bZ5城区辅助驾驶实测:这个“日系选手”为何能媲美华为系

#00后送爸爸的第一台新能源#

作为一个常年测试智能驾驶系统的汽车媒体人,我见过太多"实验室战神"——那些在封闭路段表现惊艳,一到真实路况就露怯的辅助驾驶系统。直到昨天傍晚,我在北京东三环晚高峰的"地狱模式"下,用一镜到底的方式完整记录了b汽丰田bZ5的城区辅助驾驶表现,不得不承认:这位"日系优等生"给中国路况交出的答卷,恐怕要让不少新势力汗颜。

一汽丰田bZ5城区辅助驾驶实测:这个“日系选手”为何能媲美华为系-有驾

一、颠覆认知的"中国特调":丰田为何突然开窍了?

传统认知里,日系品牌的智能驾驶总是带着股"保守味"。但bZ5搭载的Toyota Pilot系统给出了完全不同的解题思路——它选择与中国自动驾驶算法公司Momenta深度合作,基于5.0版本算法专门针对"中国式复杂路况"进行训练。实测数据显示,对突然窜出的两轮车识别成功率比某德系竞品高出27%,这个数字在城中村实测时尤为明显。

硬件层面更是"堆料到离谱":33颗智能感知硬件(对比Model Y的23颗)+544TOPS算力芯片的组合,让系统能同时处理绿化带间隙钻出的外卖小哥、突然减速的"网约车教授"、以及永远不按套路出牌的"中国式过马路"三重威胁。我在大望路路口亲眼见证它提前1.5秒开始制动避让加塞车辆,制动曲线平滑得像是十年驾龄的老司机。

一汽丰田bZ5城区辅助驾驶实测:这个“日系选手”为何能媲美华为系-有驾

二、六边形战士的实战表现:从早高峰到窄巷泊车

选择工作日晚18点的CBD核心区作为测试起点,本身就是场残酷的压力测试。bZ5的表现却出乎意料:

  1. 跟车逻辑堪称"读心术":在启停频繁的拥堵路段,系统能精准预判前车是真要起步还是"蠕动试探",基本杜绝了被加塞的可能。与某新势力车型对比测试时,bZ5的跟车平顺性优势明显,乘客晕车概率大幅降低。
  2. 无保护左转的巧妙解法:面对北京特色的"无信号灯左转"场景,系统会主动寻找车流间隙,同时通过HUD提示驾驶员"建议接管"或"可自动通过",这种"人机共驾"的交互设计比强行全自动更符合实际需求。
  3. 泊车场景的全能表现:在朝阳区某老小区实测时,垂直/侧方/斜列式车位一次入库成功率100%,甚至连划线模糊的"祖传车位"都能识别。有趣的是,它对地锁的识别精度甚至超过部分人类司机——这点在车位紧张的商业区简直是刚需。

三、智能座舱的"日式体贴":那些让人会心一笑的细节

如果说驾驶辅助展现的是技术硬实力,那么bZ5的座舱设计则透着日系品牌特有的细腻观察:

  • 方言语音的精准识别:支持8种方言的语音系统,实测用四川话说"把空调调到22度风量2档",响应速度和普通话无异。
  • 防遗忘的人性化设计:OMS座舱监控不仅能预警疲劳驾驶,还能在锁车时扫描后排,避免"把孩子忘在车内"的悲剧。
  • 本土化生态的深度整合:直接调用美团点外卖、用网易云同步歌单这些功能,彻底告别了以往日系车机"水土不服"的窘境。
一汽丰田bZ5城区辅助驾驶实测:这个“日系选手”为何能媲美华为系-有驾

写在最后:智能驾驶需要怎样的"中国方案"?

在虹桥机场停车楼完成最后一个自动泊车测试时,我突然意识到bZ5的成功密码:它没有盲目追求L3级别的炫技,而是把L2+级功能打磨到"无感好用"。这种务实态度反而更契合普通用户的需求——毕竟对大多数人来说,能减轻驾驶疲劳、提升安全冗余的系统,远比那些需要时刻准备接管的高阶自动驾驶来得实在。

或许这就是丰田20亿公里实测数据的价值:智能驾驶不该是实验室里的漂亮数据,而应该是早晚高峰里那份实实在在的从容。当合资品牌开始认真研究中国路况的特殊性,这场智能化的竞赛才真正进入精彩阶段。至于bZ5和华为乾崑ADS孰优孰劣?建议各位亲自去4S店要一段晚高峰试驾路线——答案可能比想象更有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