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财务迷局到高管自肥:透视众泰汽车的治理危机与产业困局

从财务迷局到高管自肥:透视众泰汽车的治理危机与产业困局-有驾

2024年5月,浙江证监局的一纸警示函将沉寂已久的众泰汽车重新推上风口浪尖。这份针对公司及董事长胡泽宇等人的监管文件,不仅暴露出这家曾年销33万辆的民营车企深陷财务造假漩涡,更折射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转型期特有的治理困境。

在监管文件中,众泰汽车对2021-2024年半年度财报进行追溯调整的会计差错,犹如一把手术刀,剖开了公司治理的溃烂伤口。值得玩味的是,这场财务"整容"恰好发生在公司销量断崖式下跌的特殊时期:从2023年生产1108辆到2024年生产线彻底停摆,从库存350辆到仅剩336辆,这些数字背后暗藏的经营危机远比报表数字更为触目惊心。

从财务迷局到高管自肥:透视众泰汽车的治理危机与产业困局-有驾

2024年财报显示,众泰汽车全年销量14辆,同比暴跌98.74%,生产量归零的数据更令行业哗然。与之形成戏剧性对比的是,公司董监高薪酬总额逆势增长61.45%至954.91万元,董事长胡泽宇个人报酬达196.59万元。这种"业绩向下、薪酬向上"的荒诞现象,暴露出公司治理中严重的委托代理问题。

追溯至2020年铁牛集团破产重整,这家持股14.41%的原控股股东退场,本该成为众泰汽车重获新生的契机。但监管文件显示,公司至今仍在为前股东遗留问题买单。尽管声称与铁牛集团"资产、业务、财务独立",但持续发酵的财务造假问题,让人不得不质疑所谓的"独立性"是否只是法律文本上的空头支票。

2016年,凭借对国际豪车的像素级模仿,众泰汽车创下年销33万辆的奇迹。但这种饮鸩止渴的发展模式,在2018年遭遇政策监管与消费升级的双重打击。当补贴退坡遇上知识产权严管,缺乏核心技术的众泰迅速从年销15万辆跌落至2019年的2.1万辆。

在新能源汽车转型关键期,众泰却陷入"起大早赶晚集"的窘境。早在2005年就布局电动车研发的先发优势,最终败给研发投入的长期贫血。财报显示,2021-2023年研发费用始终徘徊在营收的3%以下,远低于行业15%的平均水平。这种重营销轻研发的路径依赖,终将企业拖入技术空心化的深渊。

此次追溯调整涉及超过三年的财务数据,说明其会计差错绝非简单失误。从收入确认时点到成本分摊方式,从资产减值计提比例到关联交易定价,每个调整项都可能成为操纵利润的工具。证监局援引的《信披管理办法》第三条,直指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底线失守。

从董事长到财务总监,8名高管被集体追责的监管处理,揭开了公司治理的结构性缺陷。当董事会形同虚设、独立董事集体噤声、审计委员会监督失效时,财务造假就从个别舞弊演变为系统性失控。这种"一把手工程"式的信披违规,正是A股上市公司治理顽疾的典型样本。

在比亚迪、蔚来等新势力狂飙突进的当下,众泰汽车的陨落轨迹为行业敲响警钟。当产业转型进入深水区,没有技术护城河的企业终将被淘汰。其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的转型失败,暴露出传统车企在电动化、智能化革命中的适应障碍。

随着全面注册制落地,众泰案例为资本市场监管提出新考验。如何在前端压实中介机构责任,在中端完善公司治理,在后端强化追责力度,构建起全链条的信披监管体系,成为保护投资者权益的关键。浙江证监局此次"记入诚信档案"的处罚创新,或将为资本市场诚信体系建设提供实践样本。

虽然江苏深商控股入主带来重整希望,但累计亏损超百亿的财务黑洞、完全停摆的产供销体系、几近归零的市场信心,让接盘者面临"无米之炊"的困境。控股股东变更未改实际控制权的蹊跷,更引发市场对资本运作真实意图的质疑。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东风持续劲吹的背景下,众泰手握整车生产资质和700余项专利,仍存理论上的翻盘机会。但要从"壳资源"炒作回归实业经营,需要实质性的战略投资者、彻底的治理革新和聚焦细分市场的精准定位。否则,等待它的只能是退市终局。(稿件来自网络整理)

从财务迷局到高管自肥:透视众泰汽车的治理危机与产业困局-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