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合肥沿G312合六路向西,车窗外的林海像一条缓慢流动的绿带,把人往肥西官亭镇的方向引去。
这条路的尽头,最近多了一处新风景。
一座占地近三百亩的“低空小镇”在树影里露出金属的线条,像把未来的跑道悄悄铺在了县域的土地上。
官亭镇本是生态旅游的熟面孔,如今又有了另一层角色,低空经济的试验场。
“勇当全省排头兵、挺进全国二十强”,这句标语在肥西的街口并不陌生。
今年的“五比五拼”把速度、服务、创新、品质、实效都拉到了台前,说白了就是要把每一个环节的齿轮咬紧。
去年9月,据素材所载数据,零重力飞机工业与肥西县签约,计划投资10亿元,在官亭建设新能源航空器全国生产运营总部和航空研学基地。
现在,基地已经入驻并实现投产,悬念不在于有没有,而在于能飞多高、能飞多稳。
我本以为这只是又一个漂亮的招商案例,拉回到当下,厂房外就是试飞空域这件事,才是让人眼前一亮的“暗线”。
低空经济的故事里,关键的不是某个热词,而是把天空的门开在门口这件事。
零重力成立于2021年,属于低空经济里备受关注的eVTOL科技企业之一。
它在南京、深圳、嘉兴等地布下了研发、运营、生产的分支,产品方向覆盖电动固定翼与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
据素材所载数据,其成熟产品锐翔RX1E-A与RX1E-S电动固定翼飞机,已经迈入交付阶段。
在企业叙述里,从“交付元年”走向“量产时代”的临界点,正在逼近。
临界点最怕被时间拖住。
去年5月31日,企业与肥西科技部门第一次对接,第二天就安排实地看场地,这种响应速度像一脚把档位推上去。
如果完全自建厂房,从审批到投产要一两年,这里却提供了“拎包入驻”的条件。
更关键的是,厂房外就是试飞空域,这对飞行器制造来说是近水楼台。
据素材所载数据,肥西为零重力提供了超万平方米现成厂房、40余亩发展用地,并预留未来可扩展至350亩的综合空间。
这份空间,从研发到量产再到应用,像是把一条完整的轨迹画好了。
地理只是一层壳,产业协同才是骨架。
肥西位于合肥西南翼,手里有航空器零部件的底子,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成熟度也在线,电池、电控与低空飞行器的协同被强调。
县域空域条件与旅游资源又提供了应用场景,换个说法,既有整机,也有去处。
在这种组合下,肥西把“主机厂+核心零部件+后市场”的框架搭了起来。
据素材所载数据,全县已招引落地十余个重点低空产业项目,总投资规模超过20亿元。
这不是堆数量,而是把生态的水位往上抬。
我差点把这叫“风口”,先按下不表,风口是气流,产业是肌理,两者不能混。
为了解决“从有到强”的问题,肥西县产投对零重力实施了近亿元的战略投资。
据素材所载数据,这笔资金用于推动零重力的产业化进程。
官亭基地全面投产,预计可实现年产300架次的生产能力。
在整机制造的名单里,不止零重力。
峰飞航空科技计划在肥西设立其唯一的华东总部。
据素材所载数据,其V2000CG型无人驾驶航空器是全球首个取得“三证”的2吨级eVTOL。
峰飞将在肥西建设综合总装中心、模组制造中心、测试中心和全国应用运营中心,预计全面达产后年总装200架次V2000CG航空器。
整机之外,应用场景开始接力。
官亭“低空小镇”规划建设绿色低空飞行研学基地,占地约160亩,配套航空飞行跑道、机库、研学中心、培训中心等。
普通人也能走进低空世界,去看、去摸、去体验飞行的质感。
今年3月,肥西祥源花世界两架亿航EH216-S无人驾驶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升空,景区把“空中观花海,云端瞰江淮”的体验落到了地面项目上。
依托在肥西总装生产的峰飞2吨级大型货运eVTOL,合肥—怀宁低空无人跨城货运航线已经开通运营。
这条航线像一条看不见的物流毛细血管,把低空与产业链的末端连起来。
按素材口径,文中涉及资金流向的描述,如有出现,仅为主动性成交的推断表达,非真实现金流统计。
更细的收入、订单、成本数据,网络数据未提供相关信息。
对照之下,肥西的解法直接把矛盾摆在了桌上。
一边是企业规模化的时间窗口紧逼,一边是传统审批与建设的周期要一两年。
拎包入驻与试飞空域贴身,等于帮制造端省下了跑道的距离。
一边是整机要走出实验室,一边是场景要把飞行变成常态。
研学、旅游、跨城货运,像三种不同的门,通向同一个天空。
还有一个不大不小的细节,县产投近亿元的战略投资,其实是在给“量产时代”垫台阶。
我也想提醒一句,投资不等于兜底,它更像是把企业推向更高的起点,能跑多快还要看引擎。
回到企业叙述,零重力把“今年年末批产能力基本建立、明年实现批量化交付”作为路线图。
这张图的关键点不在口号,而在具体产能的兑现与交付的节奏。
峰飞的“华东唯一总部”标签则给生态带来另一种重量。
当主机厂与应用窗口同时出现,县域产业的组织力就像隐形的发动机。
这话说得重一点,但也合理。
把线索拎一拎,逻辑其实并不复杂。
政策之“赋”、环境之“赋”、服务之“赋”,如果要“藏于民”,就要让企业在关键节点有抓手。
速度,是从“对接次日看场地”的应答开始。
空间,是“超万平方米现成厂房+40余亩发展用地+预留至350亩”的组合拳。
生态,是“主机厂+核心零部件+后市场”与应用场景的持续加码。
低空经济的核心价值最终落在“用起来”,不只是造出来与卖出去。
研学基地的跑道与机库,是把飞行的抽象变成可体验的具体。
跨城货运航线,是把低空变成生产要素的通道。
旅游飞行,是让公众接受度成为产业的柔性入口。
说白了,整机引领、场景驱动、全链布局,像三角支架把塔吊立稳。
落锤一句,低空经济不是风口,是赛道。
赛道的胜负,不靠一次起飞的高度,而靠每次降落的稳定。
如果要做一个条件式的观察框架,可以从四个面向去看。
一是看据素材所载数据的官亭基地“年产300架”的产能,在今年年末能否形成批产能力,明年批量交付的节奏是否如期。
二是看峰飞“华东总部”建设的节点,综合总装与模组制造能否按计划推进,年总装200架的达产兑现度。
三是看“低空小镇”160亩研学基地的施工与开放节奏,跑道、机库、培训中心的功能闭环是否落地。
四是看合肥—怀宁跨城货运航线的运营常态化情况,网络数据未提供相关频次与载重细节,暂且看后续公开披露。
风向提示更像是一份脉络图,政策优化是底流,场景扩张是水位,整机与零部件协同是潮汐。
如果这些条件逐步兑现,县域的“挺进全国二十强”就多了一台稳定运转的引擎。
按素材口径,不涉及任何具体交易与投资动作的建议,此处仅为观察路径。
你更关注整机达产的速度,还是场景运营的密度。
你觉得研学与旅游会是低空经济破圈的入口,或者跨城货运更能成为刚性场景。
选一个方向聊聊你的观察,也欢迎补充你在当地看到的真实变化。
信息基于网络数据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