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老牌汽车品牌正式从中国市场撤退。你没看错,这位“曾经的质量代言人”——三菱,悄无声息地宣布离场。这位在中国街头活跃多年的熟面孔,如今连最后一根蜡烛都熄灭了。说起来,三菱在中国留下过浓重一笔。曾几何时,“帕杰罗”就是铁汉柔情的象征,越野迷们的白月光,甚至一度被誉为“开不坏的神车”。然而,市场最终给出的答案冷酷无情,谁也逃不脱潮水退去的尴尬。
三菱的离场,绝非一时兴起,而是多年累积下的必然结果。想想看,身边开三菱的人是不是连年减少?以前小区停车场总有几辆标志性的越野车,如今都被国产新能源SUV大军所取代。市场的选择,就像冬天的被窝,没有新鲜感谁还愿意躺?更何况,三菱在车款更新上的动作慢得令人着急。时代呼唤科技智能,年轻人买车讲究大屏互联、语音导航,三菱却还沉浸在过去的光辉里,对新潮的需求总是反应滞后。新车发布,外观里子常常让人怀疑是不是翻新库存。眼下,国产品牌像穿山甲,钻透技术壁垒。你花同样的价钱,国产品牌能给你更大的空间、更高级的配置、更智能的体验。三菱几十年引以为傲的技术优势,到了新能源时代竟成了“昨日黄花”,新能源、智能驾驶这类风口,它几乎闻所未闻,等想起来时,别人已经开着无人驾驶逛街了。
当然,三菱的价格也没有砸出什么惊喜。同配置下,国产品牌颇为大方,不仅空间足,配置炸裂,甚至续航、智能化都能让你惊艳。以前三菱以“可靠”出圈,现在却像多年前的大哥,随着市场的变革变成了职场边缘人。市场宣传层面,三菱几乎默默无闻。APP、社交媒体、车迷聚会,很难看到与三菱有关的消息。而其他品牌在网络上轮番刷屏:新车上市、粉丝见面会、车主体验营、各种大招接连不断。三菱的低调,变成了“被遗忘的低存在感”。慢慢地,用户清单上没有三菱的位置,车商渠道里也鲜有三菱的身影。
这一切,不能完全怪三菱。汽车行业变化本就惊人。曾经的燃油车王者在新能源浪潮面前狼狈退场。比亚迪、吉利、小鹏在新能源智能化领域如火如荼,而三菱转型缓慢,步伐严重落后。等到醒悟时,赛道上早已没了座位。再加上疫情、全球芯片短缺等大背景,三菱的雪上加霜不难理解。
网友反应其实也有趣。有人感叹称,家里第一辆车是三菱,可靠耐用得像老黄牛;也有人冷眼旁观:“市场规律,不进则退,有点遗憾但很正常。”有网友自嘲:“养三菱以后是不是得备点零件,就怕它真变成绝版收藏。”这种调侃中夹杂着对时代更迭的无奈,更有对老品牌消逝的缅怀。其实,三菱的离开未必是溃败。有时候,撤退是一种 “断臂求生” 的智慧。把资源和精力投入更有优势的领域,或许多年后还会以崭新面貌回来。而本地消费者的选择反而更多了,自主、合资、新能源,几万到几十万任君选。与其为了怀旧买情怀,还不如直面现实:国产汽车“卷”出了新高度,不论是配置、舒适度还是智能化,高手如云,全都贴合本地需求。想一想,三菱发动机在2000年初可是国产品牌的救命稻草,许多国产品牌靠三菱机子才有了立锥之地。三菱帮助中国汽车工业“上桌吃饭”,如今它的离场其实也是“师父功成身退”。毕竟,那些自主品牌,或多或少都是站在三菱肩膀上长大的。
市场是流动的,没有常胜将军。三菱的退场,也许让某些人唏嘘,而这正是商业世界的常态:适者生存,不进则退。今天是三菱,明天又会是谁?对于消费者,我们惦记的或许只是“买得到什么、用得顺手”。对于车企,这既是终点,也是新生的起点。最后,致敬那些与三菱同行的岁月,不论是砂石路上的激情,还是城市道路的平凡,只盼汽车市场一路向前,多点新鲜感,少点套路,把选择权还给用户。生活嘛,无论谁离开,路还在脚下,车还得继续开下去。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