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破局时刻:东风华为战略合作再升级,解锁智能汽车 “第三极” 合作模式
(一)七年深耕迎来质变:从技术储备到生态共建的跨越式突破
2025 年 5 月 23 日,东风汽车与华为在武汉签署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双方自 2018 年以来的合作从电动化、网联化技术储备,正式升级为以 “猛士科技” 为核心载体的全链条生态协同。此次合作打破传统车企与科技公司的 “HI 模式”(华为全栈方案植入)和 “智选车模式”(华为深度参与产品定义与渠道),开创 “技术共生、品牌共进” 的新范式 —— 东风主导产品定义与整车研发,华为输出乾崑智驾 ADS4.0、鸿蒙座舱等核心技术,同步共建联合创新实验室,覆盖智能辅助驾驶、AI 泛场景应用等 12 大研发方向,实现 “硬件自主可控,软件深度赋能” 的平衡。
(二)网友锐评 “含华量拉满”:方向盘握在谁手里?
业内将此次合作视为 “车企主导权与华为技术深度” 的教科书级平衡:猛士 M817 搭载华为全栈智能解决方案,包括乾崑智驾 ADS4.0、鸿蒙座舱 5.0、智能车控系统等,成为中国首款 “含华量” 突破 90% 的豪华电动越野车;但东风保留整车架构定义权,其自主研发的 “天元架构” 集成华为智能硬件,实现底盘、动力、智驾系统的全域协同控制,真正做到 “技术融合而不依赖”。网友戏称 “华为负责智商,东风负责底盘,方向盘稳稳握在传统车企手里”,精准概括了新合作模式的核心特征。
二、技术深水区突围:猛士 M817 与岚图梦想家,双品牌演绎 “智野双雄”
(一)猛士 M817:重新定义 “智能越野天花板”
作为首款落地车型,猛士 M817 以 “五全实力” 开创智能越野新品类:
智驾硬实力:首搭华为乾崑智驾 ADS4.0,配备 27 颗高精度传感器(含 3 颗固态激光雷达),实现高速 / 城市 NCA 领航辅助、全场景自动泊车、50 万公里无干预泊车等功能,越野场景下支持全地形感知与智能脱困,单轮悬空时动力分配精度达 0.1%;
架构新突破:基于东风与华为联合开发的 “天元架构”,实现硬件平台化(支持 800V 高压快充、前后双电机灵活配置)、软件服务化(鸿蒙座舱支持四音区语音交互、手机无缝流转)、端云一体化(乾崑车云服务提供实时路况预测、OTA 极速升级),底盘配备空气悬架与蟹行模式,最小转弯半径 5.2 米,兼顾城市通勤与极限越野;
豪华新范式:5100mm 车长打造 “移动行宫”,支持 1.7 米双床模式、-6℃~50℃智能冷暖冰箱、丹拿 18 扬声器音响系统,越野时可通过华为智驾系统实时回传车外影像,实现 “硬核越野与智能豪华” 的双重破圈。
(二)岚图梦想家:MPV 市场智能化转型 “样板间”
继猛士 M817 后,岚图梦想家成为东风与华为合作的又一标杆,实现华为智驾系统的规模化搭载:智驾普及化:全系标配乾崑智驾 ADS3.0,覆盖高速自动巡航、拥堵跟车、全场景泊车等功能,硬件成本较竞品降低 20%,推动高阶智驾从 “豪华专属” 走向 “主流标配”;
场景定制化:针对 MPV 用户需求,开发 “商务领航模式”(自动规避颠簸路段、保持车内咖啡不洒)、“家庭守护模式”(后排儿童异常监测、自动调节空调温度),结合鸿蒙座舱的多屏互联功能,打造 “移动会议室 + 亲子空间”;
市场验证力:2025 年 Q3 销量突破 2.3 万辆,其中搭载华为智驾系统的版本占比达 85%,成为 30-50 万元级新能源 MPV 市场增速最快车型,印证 “技术融合” 对细分市场的破局能力。
三、行业启示录:从 “单打独斗” 到 “生态协同”,智能汽车竞争进入 2.0 时代
(一)传统车企的 “生存觉醒”:智能化转型不能 “all in 华为”
东风与华为的新合作模式,折射出传统车企在智能化浪潮中的深层焦虑:一方面,面对特斯拉、新势力的智驾技术碾压,必须引入华为等外部技术巨头快速补课;另一方面,担心过度依赖导致品牌灵魂丢失,因而选择 “核心可控 + 深度融合” 的中间路线。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车企与科技公司的合作中,“联合研发” 模式占比从 2022 年的 35% 提升至 58%,反映出行业对 “技术主权” 的集体觉醒。
(二)生态协同成破局关键:1+1>2 的底层逻辑
此次合作揭示智能汽车竞争的新法则 —— 单一技术优势(如智驾算法或硬件算力)已不足以支撑市场突围,生态协同能力成为核心壁垒:
1. 技术层:东风的整车工程能力(60 年越野技术积累、军标级可靠性验证)与华为的软件定义能力(每天处理 10 亿公里路测数据、AI 算法实时迭代)形成互补,猛士 M817 的智驾系统在非铺装路面的决策准确率较纯软件公司方案提升 37%;
2. 产业链:双方共建的联合创新实验室,打通 “芯片 - 算法 - 硬件 - 整车” 研发链路,华为的云计算资源助力东风研发效率提升 40%,同时东风的制造规模优势降低华为硬件成本 25%,实现 “技术降本” 与 “规模增效” 的良性循环;
3. 用户层:通过 “硬件预埋 + 软件订阅” 模式,用户可按需升级智驾功能(如年度付费解锁城市 NCA),结合东风的全国 3000 + 服务网点与华为的线上渠道,构建 “线下体验 + 线上触达” 的全域营销网络。
(三)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方案:从 “跟随者” 到 “规则制定者”
在全球智能汽车竞争中,东风华为模式提供了独特的 “中国解法”:区别于特斯拉的 “垂直整合”(自研芯片 + 算法 + 制造)和谷歌的 “开放平台”(仅提供操作系统),中国车企通过 “核心技术联合攻关 + 产业生态共建”,在智能驾驶、车路协同等领域实现弯道超车。数据显示,2025 年中国智能汽车专利申请量占全球 45%,其中 “车企 - 科技公司合作” 项目占比达 62%,标志着 “生态协同” 正成为中国汽车产业换道超车的核心战略。
四、未来已来:当 “汽车新四化” 遇上 “生态核聚变”
东风与华为的战略合作,不仅是两家企业的优势互补,更是中国汽车产业从 “制造大国” 迈向 “科技强国” 的缩影。随着智能汽车竞争进入 “生态协同” 阶段,那些既能守住 “硬件底盘”,又能拥抱 “软件灵魂” 的企业,才能在这场百年变革中握稳方向盘。正如业内所言:“未来的汽车,不是‘四个轮子加一个电脑’,而是‘硬件定义场景,软件定义体验,生态定义边界’。” 当东风的 “造车底蕴” 撞上华为的 “科技锋芒”,一场关于智能出行的生态革命,正在武汉这座汽车重镇悄然上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