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通用五菱这波数据下来,我其实挺有一些感触的。你看,这家牌子的销量,连续9个月两位数增长,说白了就是稳扎稳打,没跑偏。今年新能源突破10万辆,也不是突如其来的事,我估算大概是去年开始布局的成果。你新能源当年还挺纠结的——谁都怕亏钱,尤其是那个转型的刀刀劈在身上。
我琢磨着,五菱是真的下了心思,不然怎会在2025的前三季度就做到这么场面。去年它们的新能源销量也就个位数,忽然爆发到现在的五成多份额,背后逻辑其实挺简单:大众都明白,未来不只是油车,新能源增长点得自己捞。更别说,去年某次我跟维修师傅聊天,大伙都觉得未来新能源车基本标配,油车慢慢走向奢侈品了。
这里我得补充一句,别以为新能源销量飙升就代表纯技术味道浓。背后还夹杂着供应链博弈。你想,去年刚开始供货链卡点,芯片、动力电池一块难啃,就像拼拼图,一块错了,整盘都跑偏。五菱能在供应链压力下,把新能源做到这个份额,说明他们的供应链调配,已经比去年更稳了。
可是你想啊,新能源的利润其实挺薄。销量涨了,成本也跟着变高。电池贵,原料涨价,工厂耗电量疯狂攀升。就像我前段时间翻了下笔记,估算一下百公里成本,新能源车大概在4.5元左右,比传统油车要高出20%——这个比例我觉得还算合理吧,但要是原材料价格再涨三成,估计这个数字就要往上跳了。这还没算未来补贴退坡的事。很多人可能觉得,补贴退了,新能源还买不买?我觉得这是个悬念。
说到这里,我就想知道:你们平常开车,觉得新能源的成本能跟油车持平吗?我问这问题,因为我身边不少朋友都在犹豫,到底问心无愧的新能源值不值得,或许他们还在考虑未来保值率问题。新能源车的保值,大家都猜不透,毕竟,我们不光关心油多少钱,还得考虑车什么时候抛手,才知道亏不亏。
谈到新能源,我也觉得挺复杂的。除了销量、成本,用户心理也是很要命的变量。新能源的推广不是只靠数字说话,还得让消费者心里认同。比如我那朋友,他挺喜欢特斯拉,觉得到哪里都炫耀,但其实背后还是觉得充电不方便。这次我还特意问了问他:你觉得换新能源车,充电难不难?他说:还行吧,路上加个电,跟充油差不多。我笑着说,这是惯问题吧。
真要说到产品细节,现在很多同价的燃油车,配置其实都差不多,但是我发现新能源在细节设计上开始比拼——动态灯组、内饰材料、音响系统。你其实很难一眼看出来哪个更值钱,这就让用户赔钱买心理安慰。
又跑题了,回到销量上。你有没有注意到,像五菱、比亚迪这些牌子开始把实际用车体验放在前面。比如比亚迪刀片电池技术,虽说技术细节我还没搞明白,但那块电池真的挺搞笑——像一块铁片拼装,结果车身变得更轻、更强。这算不算供应链优化的表现?我觉得挺有趣,毕竟,研发就像家厨房,原料要好,调料要配得当。
新能源涨得快,也不是没有反噬。据身边人说,电池废旧回收问题开始渐渐浮出水面,有的甚至格外麻烦——像是用完的电池变废品,环保成本不低,未来打算怎么处理?这也是个小怪题。我有个猜测:未来新能源车要走得更远,还得解决电池循环利用的工作。
对了,去年我还特意翻了相册,看到一辆五菱宏光专门改装成快递车的照片。纯电的续航能跑大半天,虽然跑量小一些,但出勤效率整体提高不少。你会想,他们用新能源,毕竟省油省钱,难怪销量飙升。
不过说句心里话,我对未来的看法其实还挺模糊——新能源普及速度到底有多快?会不会有一天油车变得稀少,反而成为收藏品?这个问题,其实我一直没细想过,但可能这就是行业变化带来的问号吧。
真不知道,你觉得,未来新能源还能飞一会儿吗?还是说,某一天我们会发现:哦,原来还要再磨合个十年,才能真正普及?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