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友们,今天咱们来扒一扒最近车圈里的一桩“悬案”!
事情的起因,得从陈震老师测评小米SU7那事儿说起。
嘿,这测评一出,舆论就像开了锅,形形色色的声音,瞬间吵翻了天!
有人给陈震贴标签,说他成了某些品牌的“御用文人”,专门挑剔自主品牌。
这话听着扎耳朵,可咱们得冷静下来,理智分析,不能随随便便给人下定论,对吧?
说句实在的,我关注陈震的节目也有些年头了,这老哥一贯的风格就是实事求是!
他不是那种只会唱高调的“应声虫”,优点他能夸到你心花怒放,不足之处他也绝不遮掩。
就拿这次的小米SU7来说,陈震指出了车辆在人机交互方面存在的一些细微之处的瑕疵,例如,前排座椅高度调整后可能会影响驾驶员视野,后排乘坐空间对于身材高大的人来说稍显局促。
谁知,他却因为这些客观的评价,被一些网友口诛笔伐,喷得抬不起头。
我就纳闷了,难道咱们自己的品牌就只能一味赞美,容不得半点建议了?
这岂不是新时代的“指鹿为马”?
话说回来,咱们先聊聊陈震这个人。
你们见过哪个靠溜须拍马过日子的人,能把身形保持得那么紧致?
人家可是为了身材,连牛肉面里的面都舍得放弃的狠角儿!
这说明啥?
说明他对自身要求严苛,对测评工作也同样一丝不苟!
退一步讲,陈震也不是没夸过自主品牌。
例如,比亚迪的DM-i混动系统,他盛赞那是“颠覆式创新体验”;蔚来的换电模式,他也曾点赞叫好。
为何到了小米SU7这里,就成了另眼对待了呢?
依我看,这事儿恐怕是有些车友带着预设立场。
他们预先就认定自主品牌必须完美无瑕,容不得出现任何异议。
这种“捧杀式”的赞美,对于自主品牌的发展果真有益吗?
我们当然要承认,近些年自主品牌进步显著,尤其是在智能化与电气化领域,甚至已然赶超一些历史悠久的国际车企。
然而,在车辆底盘的精细调校和关键机械素质的锤炼上,我们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正像陈震所说,保时捷在底盘调校上的深厚功力,源于数十年如一日的赛事数据积累,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小米汽车作为“新秀”,自然需要时间进行技术沉淀。
陈震以成熟的标杆产品为参照,点出SU7的优化空间,实际上是为它校准了前进的航向。
倘若我们出于狭隘的“护犊子心理”,就封堵了客观评价的渠道,那岂不与那些盲目推崇国外品牌的“慕洋之风”如出一辙?
古人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新势力品牌发展需要鼓励,更离不开清醒的“啄木鸟”,及时发现并清除潜在的问题。
陈震的测评,正是要扮演“啄木鸟”的角色。
他的镜头始终对准产品的真实表现,优点不吝赞美,缺点绝不回避,不会因为它是自主品牌就降低评判标准。
在这个充斥着华丽辞藻和互相吹捧的汽车圈里,这种直言不讳的声音,才显得弥足珍贵。
它能够让车企更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
自主品牌崛起之路,绝非靠闭目塞听就能实现的。
敢于将小米SU7置于与保时捷、特斯拉同等的高度进行审视,才是对“中国智造”真正的敬意。
这令我回想起前阵子参与的某款自主品牌新能源SUV试驾活动,该车的外形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内饰的奢华程度也远超同级车型。
然而,实际驾驶过程中,我发现其底盘调校仍有提升空间,高速过弯时车身侧倾感较为明显,悬挂系统也偏硬,影响了整体驾乘舒适性。
当时,我也曾犹豫是否应该将这些问题如实反馈,担心因此被一些网友扣上“抹黑自主品牌”的帽子。
然而,我最终还是决定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因为我相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自主品牌不断完善产品,进而走向全球。
掏心窝子地说,咱们都期盼自主品牌可以发展得更好,但绝不能靠自欺欺人的方式来实现。
我们需要更多像陈震这样敢于讲实话的人,同样也呼唤更多能够听取不同意见的车企。
因此,当各位车友听到不那么悦耳的评价时,不妨先冷静下来,仔细思量,这究竟是恶意的中伤,还是一剂苦口良药?
有趣的是,我发现许多对陈震口诛笔伐的人,实际上并未完整观看他的测评视频,只是抓住只言片语,便开始大肆批判。
这种做法未免有失公允。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自主品牌要实现真正的繁荣,离不开真诚的赞扬,更需要敢于指出不足的诤友。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少走弯路,早日实现“汽车强国梦”!
各位车友,你们对陈震这次的测评怎么看?
你们觉得自主品牌应当以怎样的姿态面对批评的声音?
欢迎在评论区各抒己见,让我们一起探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