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1日,安徽合肥的沈先生驾驶问界M9纯电Max行驶在滨湖新区主干道时,仪表盘突然跳出“动力系统受限”红色警报。这辆购车价50.68万元的智能座驾瞬间失去动力,车门锁死,他被迫通过机械门把手逃生。这场看似偶然的故障,却暴露出新能源汽车售后体系的三重法律困境。
第一重:故障认定标准模糊化
根据《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第二十四条,消费者可要求退换车的情形包括“严重安全性能故障累计修理2次未排除”或“动力蓄电池更换2次仍失效”。但沈先生的案例中,4S店首次检测未找到故障根源,仅建议联系宁德时代拆解电池包。这种“未确诊即建议拆解”的做法,实质上将故障认定责任转嫁给了消费者。正如深圳交通事故律师指出,智能驾驶事故中车企常以“用户未保持控制权”推责,而本案中问界官方客服将故障归因于“高负荷驾驶”,与沈先生低速行驶的实际情况明显矛盾。
第二重:三包条款执行异化
市场监管总局规定明确,因质量问题修理时间超30日或同一问题修理超4次可退换车。沈先生的车辆自8月11日故障至今已超30日,但4S店以“未找到故障原因”为由拒绝退换。这种“未确诊即算修理完成”的逻辑,与青岛徐女士瑞虎8
Pro提车两天即变速箱故障的案例形成对比——后者经消协介入后成功退车,而沈先生却面临“拆解即折旧”的困境。更值得警惕的是,宁德时代电池终身质保存在“正常衰减不赔”“事故损坏免责”等隐藏条款,若拆解后认定非质量问题,消费者将承担高额折旧费。
第三重:举证责任倒置缺失
新三包法规定6个月内争议由经营者举证,但实践中4S店常以“需厂家确认”拖延。沈先生提供的行车记录仪画面显示,故障发生时车辆仅时速40公里,与客服所称“高负荷驾驶导致过热”的解释明显不符。这种“技术黑箱”导致消费者陷入“自证缺陷”的困局。正如合肥长椿街4S店售后人员所言,需提供具体车架号才能查询案例,实质是将举证责任转嫁给消费者。
这场维权僵局折射出新能源时代的深层矛盾:当智能驾驶系统出现“幽灵故障”时,如何平衡技术诊断权威性与消费者合理诉求?沈先生的遭遇表明,仅靠《三包规定》的纸面条款远不够——需建立第三方检测机制、明确“严重安全性能故障”的司法认定标准、强制车企公开故障数据。
截至今日-9月19日,沈先生的车辆仍停放在4S店维修车间。这辆承载着智能驾驶梦想的豪华座驾,正等待着法律与技术的双重救赎。而这场未完的博弈,终将推动新能源三包标准的迭代升级——当技术进步遭遇制度滞后的十字路口,消费者权益保护不应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