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电动车巨头特斯拉的一条新闻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和讨论。
事情是这样的,特斯拉为了七千多块钱,竟然把一家挺有名的网红公司“无忧传媒”给告上了法庭。
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有点懵,觉得特斯拉这么大一家国际公司,怎么会为了这点小钱大动干戈呢?
而且这还不是个别现象,据说在最近几个月里,特斯拉已经因为类似的原因起诉了三十多家公司。
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是特斯拉真的缺钱了,还是另有隐情?
今天咱们就来把这个事儿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一聊。
首先,咱们得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弄清楚。
这次被推上风口浪尖的无忧传媒,在2022年的时候,以公司的名义买了一辆特斯拉。
那时候,国家对购买新能源汽车还有补贴政策,为了让客户买车更方便,特斯拉就推出了一个服务,就是它先帮客户把这笔补贴款给垫上,客户买车时就能直接少付一部分钱。
就无忧传媒这辆车来说,特斯拉当时就垫付了7761元。
这听起来是个挺不错的服务,但它是有个前提条件的。
这个条件在购车合同里写得明明白白,那就是这辆车在购买后的两年之内,行驶里程必须达到2万公里。
为什么会有这么个规定呢?
这其实是国家政策的要求。
国家花钱补贴新能源车,目的是为了鼓励大家多用电、少烧油,真正起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作用。
如果车买回来就一直停在车库里不开,那就失去了补贴的意义。
所以,国家就规定,非个人用户,也就是公司或者单位买的新能源车,必须满足这个“两年两万公里”的行驶门槛,国家才会把这笔补贴款拨给车企。
现在问题就出在这里了,无忧传媒买的这辆特斯拉,两年时间到了,但是行驶里程没有达到2万公里的标准。
这样一来,特斯拉就无法从国家那里拿到当初垫付的7761元补贴。
钱拿不回来,特斯拉自然就要回头找购车的公司,也就是无忧传媒,要求他们把这笔钱退还回来。
按照无忧传媒方面的说法,他们是没接到特斯拉的前期沟通,直接就收到了法院的传票。
不过,这件事并没有持续发酵,很快,无忧传媒就把钱款结清了,特斯拉也提交了撤诉申请,事情算是告一段落。
这个新闻一出来,很多开特斯拉的普通车主心里就有点犯嘀咕了。
不少人都在想,自己平时也就是上下班代步、接送孩子,一年下来也开不了一万公里,两年两万公里的目标对自己来说也挺难的,那特斯拉会不会也来找自己的麻烦,甚至把自己也告上法庭呢?
关于这一点,大家可以完全放心。
特斯拉的这次行动,针对性非常强,目标群体就是“非个人用户”,也就是那些以公司名义注册购买的车辆。
国家的补贴政策对于个人购车和公司购车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并没有对我们普通老百姓的私家车设置这个里程要求。
所以,只要你的车是登记在自己名下的,哪怕你开得再少,也完全不用担心会因为这个原因被特斯拉追讨补贴款。
更何况,国家的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已经在2022年底正式结束了,这意味着现在买车已经没有这项补贴,自然也就不会再产生这类新的纠纷。
可以说,特斯拉现在处理的,都是一些历史遗留问题。
虽然道理是这个道理,但网上的争议却不小。
很多人觉得,特斯拉的做法虽然合法合规,但却显得有点“不近人情”。
毕竟是世界知名的大企业,为了几千块钱就把自己的客户告上法庭,总让人感觉格局有点小,吃相不太好看。
有人评论说,这样做虽然赢了官司,拿回了钱,但却可能伤了客户的心,输了口碑和人心。
毕竟,商业往来不完全是冷冰冰的合同条款,也需要一些温度。
不过,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支持特斯拉的做法。
他们认为,商业社会就应该讲究契约精神。
合同上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的条款,是你自己没有遵守,导致了车企的损失,那么车企要求你承担这个损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这跟钱多钱少没关系,关乎的是规则和信誉。
不能因为对方是“大公司”,就觉得它应该自认倒霉,这是对规则的破坏。
这两种看法都有各自的道理。
但如果我们想更深入地理解特斯拉为什么选择用“起诉”这种看似激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就不能只停留在“人情”和“法理”的表面争论上,而是需要看看特斯拉目前在中国市场所处的真实环境。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根据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发布的数据,在2023年10月份,特斯拉在中国的销量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滑,降到了两万八千多辆,创造了近段时间以来的一个新低。
但是,与国内销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出口量却创下了新高,同一个月出口了超过四万三千辆车。
这一降一升之间,其实透露出很多信息。
一方面,它证明了特斯拉上海工厂的生产能力和产品竞争力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非常强的,我们“中国制造”的实力得到了充分体现。
但另一方面,它也反映出特斯拉在中国国内市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
曾几何半,特斯拉在中国市场上就像一条“鲶鱼”,独领风骚。
但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
以比亚迪为首的众多中国本土新能源品牌强势崛起,它们在技术、产品线丰富程度、价格以及对中国消费者需求的理解上,都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
从几十万的高端车型到十几万的平价车型,中国品牌提供了极其丰富的选择,这无疑分走了特斯拉大量的市场份额。
过去可以“躺着卖车”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如今的中国新能源市场已经是一片“血海”,竞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在这样巨大的市场压力之下,任何一家公司都必须更加精打细算,严格控制成本,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每一笔应收款项都要尽可能地追回来。
这就好比一个家庭,在收入宽裕的时候可能对一些小支出不太在意,但当外部环境变得严峻,收入预期下降时,就必须开始节衣缩食,对每一笔开销都精打细算。
所以,特斯拉现在回头来清理这些因为补贴政策产生的“旧账”,看似是为了几千块钱,但实际上是其在巨大竞争压力下,全面收紧财务策略,追求极致运营效率的一个具体表现。
它不再能够像过去那样,对这些小额的损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是必须“颗粒归仓”,确保公司的财务健康。
因此,这一系列的诉讼,与其说是“店大欺客”,不如说是市场竞争加剧下,企业生存策略转变的一个真实写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