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豪车彰显品味还是炫耀

月销2万+,销量王。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离谱?

开豪车彰显品味还是炫耀-有驾

别急,这可不是随便哪个品牌、哪个车型都能做到的事。去年国内市场上能月销过2万的SUV,屈指可数:哈弗H6、长安CS75 PLUS、比亚迪宋,还有今天我们要聊的主角——途观L。一个合资SUV,价格没那么“地板化”,大几十万的定价区间。结果呢,人家扛着“价格不算便宜”的大旗,硬生生地蹚出了一条“高销量之路”。

开豪车彰显品味还是炫耀-有驾

问题是,月销2万+真的那么轻松吗?背后到底是消费者买单,还是什么别的操作?好,我们拆开来慢慢说。

先看销量。途观L的月销2万+确实实打实的,没什么水分。官方的数据在那儿摆着,你去大马路上随便转一圈,能看到的途观L真不算少,特别是一些家庭用户、商务场景,挺多的。但如果你再仔细看,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途观L的主力销量,其实集中在中低配,比如330TSI的两驱版本,2.0T低功率发动机的车型卖得最好。这车的指导价在20多万,但终端市场上动辄优惠五六万,裸车价能做到十几万。乍一看,性价比还真挺高。

开豪车彰显品味还是炫耀-有驾

所以,这销量背后,优惠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其实不光途观L,整个合资车市场,尤其是大众,最近这一两年似乎都在拼命“放血”。同样是大众家族,你看迈腾、帕萨特、探岳这些车型,终端优惠少则四五万,多则破十万。这个力度,大概是什么概念呢?直接把定价拉回了几年前,甚至比同级别自主品牌的价格还低。换句话说,途观L的“月销2万+”,消费者确实买单,但买单的前提是你先“割肉”大促销。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大众为什么要这么拼命?它在图啥?

开豪车彰显品味还是炫耀-有驾

好,接着拆。定价高、优惠大,表面看销量数字亮眼,但利润会不会出问题?我们翻翻大众中国的财报,发现一个挺扎心的事情——大众在华的市场表现,虽然销量还算能看,但营收和利润却连年走低。2022年,大众中国的整体销量同比下滑3.6%,市场份额从18.5%降到了16.1%。这种下滑,在传统车企里其实还算“相对稳定”,但问题是,它的利润率却进一步被压缩了。

开豪车彰显品味还是炫耀-有驾

拆解一下结构,大众的营收压力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燃油车的价格战,二是新能源车的转型成本。传统燃油车利润变薄,但新能源车还没撑起大盘,你说难不难?尤其是新能源领域,大众虽然有ID.系列,但对比比亚迪、特斯拉这些头部玩家,销量是真的不够看。而在新能源上砸的钱,可一点都不少。比如2022年,大众集团的全球研发支出高达114亿欧元,其中超过一半用于新能源和数字化,这部分成本怎么消化?短期内肯定是拖累利润的。

再看看同行,是不是大家都这样?

开豪车彰显品味还是炫耀-有驾

其实吧,合资品牌日子普遍不太好过。你看丰田、本田,虽然还算稳,但市场份额也在被自主品牌蚕食。一汽-丰田的皇冠陆放,广汽本田的皓影,这些SUV没少降价促销,销量数字虽然还行,但利润率估计也在被稀释。而反观自主品牌,尤其是新能源领域的比亚迪、小鹏、蔚来,人家压根儿不打价格战,走的是从上到下全面渗透的路线。比亚迪宋家族月销5万+,定价基本没什么松动,这就是竞争力的体现。所以,从大环境看,途观L的打法是有共性的,但同时也体现了合资品牌眼下的困境——新能源转型压力大,燃油车又得靠降价维持销量,这种“两头挤压”的局面,短期内怕是很难缓解。

回到大众的问题,它到底是在“乱花钱”还是“抓机会”?其实还是后者。大众不是不想赚钱,但它很清楚,眼下的主战场不再是传统燃油车,而是新能源和智能化。ID.系列虽然销量一般,但大众在新能源上的投入是战略性的,它需要一定的“市场教育”时间。而在燃油车方面,途观L、探岳这些主力车型的降价促销,不仅是为了清库存,更是为了保住市场份额。毕竟,以大众的体量和品牌定位,如果市场份额再被自主品牌蚕食太多,那未来在新能源市场的竞争就更难了。

开豪车彰显品味还是炫耀-有驾

所以,总结一下,途观L的月销2万+看起来很亮眼,但这背后是大众一整套“削利润换市场”的打法。它的销量漂亮,但利润被稀释;它的价格诱人,但品牌价值也在被慢慢稀释。不过从长期看,大众的策略还是有章法的——短期内靠燃油车保证基本盘,长期靠新能源车争取未来。只不过,这种打法需要一个前提,就是新能源转型必须成功。如果ID.系列或其他新能源产品没能扛起大旗,那大众后续的压力只会更大。

所以,这事看着吓人,其实并非无解。关键是,大众接下来会怎么走,以及消费者是否愿意为它的新能源产品买单。这才是决定它未来命运的关键。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