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车利润下滑,海外老牌车企的转型难题
前两天群里还在聊,说最近德国那几家大厂的日子不太好过。财报一出来,大家伙儿都炸锅了:大众今年上半年营收基本没怎么掉,但利润直接少了三分之一。奔驰更夸张,二季度净利缩水七成多,都快看不到影儿了。宝马稍微好点,不过那是因为去年就已经跌得差不多了。
有个开修理厂的师傅跟我说:“你别光看销量,还得盯着人家挣没挣钱。”现在这些传统大厂,不管卖多少台车,钱却越赚越少——收入、交付量都还行,可利润率像漏水一样哗哗往下掉。
举个例子,大众今年头六个月交付440万台,比去年还多了一点点,但营业利润一下砍掉近33%。销售顾问小李在展厅里苦笑:“以前我们推高配车型还能拉升毛利,现在客户精明得很,都琢磨性价比。”奔驰和宝马也差不多,一个毛利率跌破15%,一个单季净赚9.6亿欧元,相比巅峰期四十亿,那叫一个落差。
福特这边情况更糟。前阵子朋友圈有人吐槽,说美国关税政策把自家人坑惨了,今年上半年福特净利润只剩4.4亿美元,比去年直接蒸发86%。Stellantis、现代、起亚也各有各的难处——混动和插混能撑一会儿场面,但纯电动车真不好卖。有邻居买现代的新款混动,说动力平顺省油,就是后排空间一般,“不过总比天天充电强。”
其实现在欧洲街头要找个充电桩,有时候比等地铁还费劲。我朋友在法国留学,一直念叨当地纯电车用起来麻烦,还经常遇到坏桩。他们那边插混倒挺火,这半年奔驰PHEV销量涨了一大截,可纯电车型反而降温。不止一家外媒提过,美国、日本也是这样——美系喜欢皮实耐造,日本则对油耗斤斤计较,所以丰田靠着满世界推混动车,上半年干脆卖出550万辆,把同行甩出几条街。
中国这边就完全是另一套玩法。今年国内新能源渗透率冲到44%,绿牌满街跑,小区地下停车场装桩都快排不上号。我表弟刚换增程SUV,他说“烧油发电,不挑路况”,长途短途都方便。而且国内新能源配置卷得厉害,同价位功能给足,搞得合资品牌价格体系全乱套。一些进口豪华品牌被逼着降价促销,经销商私底下抱怨压力山大,“再这么打价格战,我们喝西北风去吧。”
国外市场呢?欧洲新能渗透才20%上下,而且主力还是各种补贴刺激出来的插混和轻混。美国汽车圈有句话,“想省心选丰田,要性能选德系”,但到了新能源时代,这种说法慢慢失灵,因为消费者开始盯着实际用车成本算账。有群友调侃:“以后加不起油,也买不起高端纯电,只能开回十年前的小排量汽油机。”
最尴尬的是,两套游戏规则并存,让老牌燃油企业进退两难。一方面,中国市场不能丢,每年销量顶天;另一方面,本土欧美市场又离不开传统燃油或混动产品。这么折腾下来,就像麻将桌上三缺一,总有人胡不了牌,只能牺牲一点盈利能力咯。
还有件事容易被忽略:这些巨头为了追赶新技术,下血本投软件、电池业务,比如大众CARIAD部门,据说连OTA升级系统做半拉吊子,还拖累整个平台上市进度;PowerCo造动力包产线也卡壳,每季度亏损越来越多。“烧钱速度堪比F1赛车,”微信群里有老司机感慨道。这些投入短期见不到效益,却是不得不花的钱,否则未来根本玩不了新赛道。
其实早几年德系品牌就尝试过“超前”转型。当年宝马i3刚来中国时,我亲眼见识过它那个轮胎宽度,又细又怪,看起来像自行车胎似的,还有续航焦虑+售价虚高……最后结果嘛,你懂滴。不过后来i3改成“增程版”反倒走俏不少,也是挺讽刺的一幕吧?
再看看奔驰,从2019年EVA平台,到如今押宝MMA架构(听销售介绍支持域集中式电子架构),可惜目前效果一般,新EQ系列很多零部件还是拼凑来的,用维修师傅的话讲就是“电子设备全靠软件救命”。CLA即将换代,会不会翻身暂时没人敢打包票。
现实摆在眼前:研发费用一年比一年高,新能源红利却吃不上多少,大部分份额早让给国产自主或者日韩企业。“以前修一次变速箱够挣仨月房租,现在光查个故障码客户嫌贵,”熟悉的大爷技师抱怨。这么算下来,多数老外品牌只能靠时间熬,希望哪天扭亏为盈。但谁知道等他们缓过神来,对手是不是已经换赛道领跑去了?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邻居家的二手柴油轿车,今年挂牌三个月无人问津,他无奈地感叹一句:“当初觉得保值,如今砸手里。”汽车行业变幻莫测,有时候一步慢步步跟不上节奏,也许只有真正经历的人才懂其中滋味罢了……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信源散见于业内访谈、微信群聊天及公开财报信息,如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等官方数据披露渠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