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短短十几分钟的视频,却掀起了一场新能源汽车行业前所未有的风暴。一年前,高若翔的碰撞测评视频在网络上迅速走红,随之而来的却是滔天的法律争议。一个汽车博主制作的视频,究竟如何走到了刑事案件的边缘?这起事件究竟是博主恶意抹黑,还是一场内容制作的疏漏?更重要的是,这道法律与伦理之间的鸿沟,将如何影响未来的测评行业和普通消费者的知情权?今天,我们就来深度剖析这起令人揪心的案件,一窥新能源汽车测评背后隐藏的复杂局势。
高若翔发布的视频初衷或许只是为了帮消费者了解两款热门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能,但事态的发展超乎所有人的想象。测评视频中,小米SU7在碰撞后车门无法打开,eCall紧急呼叫功能也未启动,这些细节触发了公众对安全性的巨大担忧。争议很快出现:有网友发现小米SU7电瓶状态在视频镜头中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情况——电瓶破损痕迹疑似人为操作,甚至有些镜头疑似“摆拍”。一边是高若翔团队的解释称拍摄细节确实存在疏漏,另一边却是小米声称测评造假,并提起民事和刑事诉讼。这场风波从普通网友的议论迅速升级,还牵扯出更深层的问题:企业的声誉与测评自由之间,是否已经不可调和?
回顾整个事件,争议的核心在于两点:测评团队是否主观蓄意抹黑小米SU7,以及测评是否构成虚假信息。公诉机关对高若翔团队的指控是明确的——他们隐瞒了小米电瓶电源线被人为拆装的事实,并使用叉车压坏的电瓶照片来误导观众,宣称车辆的安全性能存在严重缺陷。而团队则坚持认为,他们仅是在拍摄过程中出现了漏洞,并无故意损害商业声誉的主观恶意。测评团队的剪辑师也声称,电瓶的破损特写是碰撞后因场地收拾发生意外才补拍的,且并非高若翔本人参与。这些解释并没有平息公众的质疑,更未打消企业对声誉受损的愤怒。
从普通消费者的角度,这起案件直接戳中了大家的痛点。汽车测评的作用就在于让消费者知道车辆的真实性能,他们希望获得的不仅是漂亮的数据和宣传语,而是真实可信的结果。所以当测评信息被怀疑不真实时,消费者的信任危机接踵而至。尤其是这起事件发生不久后,小米SU7Ultra在成都发生了一起严重车祸。有网友试图关联测评的内容与现实事故的安全隐患,但当地交通部门调查后认定事发因驾驶者酒驾和严重超速,两者并无直接联系。这种混淆只会激化舆论,令事件更显复杂。
似乎过去的几个月,这起案件逐渐淡出了公众视野,但事情的平静只是表面。一些业内人士指出,高若翔团队一直在对外保持“认错不认罪”的立场,这种态度进一步加深了舆论阵营的分裂。一方认为这仅是一次测评失误,甚至有博主在社交媒体上为高若翔“鸣不平”,认为案件对测评行业形成了深远伤害;另一方则坚持认为这个事件攸关恶意诽谤,应该通过严厉法律手段警示其他博主,避免利用测评博取流量。无论哪个阵营都抱有强烈的情感立场,但对于事件本质的讨论却越发模糊。
法律层面的争议浮出水面。《法治日报》曾撰文指出,损害商业信誉罪的判定标准非常高,不仅需要构成捏造事实,还要求行为人具有明确的主观故意。仅凭所谓的过失难以认定刑事罪名。从这一角度高若翔团队的行为究竟是“失实”还是“捏造”,成为案件审判的关键点。这个界线却像是在雾中打马,无法马上给出答案。
更令人担忧的是,对于百姓来说,这起事件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法律争议。消费者开始质疑:难道测评行业以后只能唱赞歌吗?那些专揭短板的内容岌岌可危,是真的因为企业的日益强势还是测评人的不够专业?“舆论监督与企业维权的灰色地带到底在哪里?”这是众人讨论最多的问题,却也是人们最难以回答的命题。
就在案情看似逐渐淡化时,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让整个事件出现了新的高潮。2025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一起与职业测评有关的典型案例。某测评人因虚构制动失效的问题,在被判决为民事侵权之后,并未被追诉刑责。这一裁决立即引发了社会对高若翔案的再度关注:在两起事件背景相似、行为模式类似的情况下,为什么高若翔事件会被从民事诉讼升级到刑事责任?
争议的加剧让案件变得不再简单。公众开始质疑小米采取法律手段的初衷:这究竟是一次合理的维权行为还是变相压制测评行业发声?更多的讨论转向了“小企业为何开了危险的刑事先例”。这一矛盾将整个事情推向顶峰——一个博主放与一家企业到底谁更需要保护社会的公平?
往期小米相关测评视频以及处理小米车企投诉方式的完整审视,也成为舆论讨论的焦点。横跨两方分歧下,它不仅对企业自由判断也难以笔回答。
低潮部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