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节假日,高速公路上就挤满了回家的、出游的车辆,那场面真是壮观。
咱们很多人都觉得,只要自己老老实实地开车,不超速不压线,遵守交通规则,那安全就有保障了。
可每年我们还是能从新闻里看到那些让人揪心的事故,尤其是连环追尾,看着就让人后背发凉。
这就让人纳闷了,大家都是有驾照的,交规也都学过,为什么还会出这么多事呢?
其实,在高速上开车,除了书本上那些硬邦邦的法规,还有一些老司机们用经验甚至教训总结出来的“软性智慧”,这些东西虽然没写进驾考题目,但在关键时刻,真的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说白了,就是四个字:控距、减速、观察、警惕。
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好好聊聊这四个字到底有多重要。
咱们先说说“控距”,也就是控制和前后车的距离。
这可以说是高速安全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
很多人开车,尤其是新手,特别喜欢紧紧地跟着前面的车,生怕一不留神被人加塞,觉得跟紧了大部队才有安全感。
这个想法其实是特别危险的。
咱们来算一笔简单的账,当你的车速达到每小时120公里的时候,一秒钟车子就能往前窜出大概33米。
从你眼睛看到前方有危险,到你的大脑反应过来,再到你的脚踩下刹车踏板,这个过程最快也需要1秒钟左右。
也就是说,在你还没开始刹车的时候,车子就已经开出去了30多米。
然后,一辆性能正常的家用车,在120公里的时速下,从踩死刹车到完全停住,还需要差不多60到80米的距离。
这两段距离加起来,总共就需要100米以上。
100米是什么概念?
就是一个标准足球场的长度。
现在你回想一下,你在高速上跟车的时候,留出的距离有一个足球场那么长吗?
绝大多数时候是没有的。
所以,一旦前车来一个急刹车,后果可想而知。
老司机们常说一个“三秒原则”,这个方法特别实用。
你可以在路上找一个固定的参照物,比如一个路牌或者一座桥。
当前车的车尾经过这个参照物的时候,你心里开始匀速默念“一千零一,一千零二,一千零三”,当你念完的时候,你的车头正好也到达这个参照物,那这个距离就相对安全了。
如果是下雨天或者路面湿滑,那就得延长到四秒甚至五秒。
这个方法比你用眼睛去估算距离要科学得多,因为它把车速的变量也考虑进去了,车速快,三秒钟走的距离就长,车速慢,走的距离就短,它能动态地帮你保持一个安全的缓冲区域。
这个区域,就是你的“保命空间”。
接下来聊聊“减速”。
一说减速,大家第一反应就是不能超速,这当然是对的。
高速公路上的限速标志,绝对不是摆设。
车辆的速度和它的动能是成平方关系的,简单说就是,你速度快一点点,但撞击时的能量和破坏力会不成比例地增大非常多。
时速120公里和140公里,听起来好像就差了20公里,但刹车距离可能要差出几十米远。
在紧急情况下,这几十米就是生与死的差别。
但是,减速的智慧不仅仅在于不超速,还在于不能“太慢”。
咱们经常能在高速上看到一些车辆,在最左侧的快车道上,却以每小时七八十公里的速度慢悠悠地开,他们可能觉得这样最安全。
实际上,这种行为非常危险,对自己和对别人都危险。
高速公路是一个讲究整体通行效率的地方,大家都在一个相对快的速度下行驶,你突然成了一个“移动路障”,后面的车就必须频繁地刹车、变道来超越你,这大大增加了整个车流的混乱程度和事故风险。
所以,在高速上,最安全的速度不是最快的,也不是最慢的,而是与当前车道的大部分车辆保持差不多的速度,融入车流。
当然,还有一种更重要的减速,是预见性的减速。
比如,马上要进入隧道了,因为光线会突然变暗,眼睛需要一个适应过程,这时候就应该提前把速度降下来。
再比如,前方有大的弯道、长下坡,或者天气突然变化,开始下雨起雾,都要主动、平稳地把速度降下来。
别总想着靠车辆的ABS、ESP这些电子系统来救你,最好的安全系统,是你自己那颗有预判能力的大脑。
然后是“观察”。
开车不能只盯着前车的尾灯,那样的视野太狭窄了。
你的视线应该放得更远一些,要能看到前车的前车,甚至更前面的车流状态。
如果发现远处有一片刹车灯亮了起来,哪怕你前面的车还没动静,你的脚也应该准备好放在刹车上了。
这就是预判。
同时,你的三面后视镜是你的“眼睛”,要养成时不时就扫一眼的习惯,时刻了解自己左边、右边和后方的情况。
准备变道或者超车的时候,更是要严格执行“一看内后视镜,二看外后视镜,三扭头看盲区”的步骤。
很多人觉得自己的车有盲区监测,就懒得扭头了,这是万万不可的。
电子设备总有失灵或者延迟的可能,但你自己的眼睛和脖子是最可靠的。
除了看车,还要学会看路。
路面上的各种标志标线,都在给你提供信息。
看到“事故多发路段”的牌子,就要多加小心;看到地面上有散落的碎片或者黑色的轮胎皮,那很可能是前面有车爆过胎,要提前减速绕行。
尤其要注意观察大货车,如果它在你旁边或者前面,你要格外留心它的动态。
比如它突然轻微地晃动一下,或者行驶轨迹有点不稳,千万别凑近了看热闹,第一时间要做的就是拉开和它的距离,因为它可能是爆胎了,也可能是司机犯困了。
在高速这个复杂的环境里,你获取的信息越多,你做出的判断就越准确,也就越安全。
最后一点,也是最考验人的一点,就是“警惕”。
这个警惕,主要是针对我们自己。
技术再好,车再贵,人要是犯困了,一切都白搭。
疲劳驾驶是高速公路上最隐蔽也最致命的杀手。
很多人觉得我还能撑,开到下一个服务区再休息,但往往事故就发生在这“撑一下”的过程中。
当你的眼睛开始发涩,哈欠连天,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你的身体已经在向你发出最严重的警告了。
这时候,千万别硬撑,立刻、马上去最近的服务区。
咱们国家现在的高速服务区修得又多又好,进去停个十几二十分钟,下车走走,洗把脸,这短暂的休息可能就能救你一命。
除了身体上的疲劳,还要警惕精神上的麻痹。
尤其是开了几年车的老司机,容易觉得自己经验丰富,就放松了警惕。
越是熟悉的路段,越容易因为大意而出事。
还有就是对车辆的警惕,车子在路上发出任何不正常的响声、抖动,都不要掉以轻心。
别抱着“问题不大,撑到地方再说”的侥幸心理,第一时间应该是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靠边停车检查。
按规定打开双闪、放好三角警示牌,然后人要撤到护栏外面去,这一点非常重要。
最后,也要对现在越来越普遍的“辅助驾驶”保持警惕。
很多车都宣传自己的L2级自动驾驶多厉害,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确实能减轻一些驾驶负担,但它们终究只是“辅助”,绝对不能完全替代你。
在紧急关头,能救你的只有你自己的快速反应。
把生命完全交给一堆程序和传感器,是对自己和家人的不负责任。
说到底,高速行车,比的不是谁开得快,而是谁开得稳。
把这四个字刻在脑子里,变成一种驾驶本能,你的每一次出行才会多一份实实在在的保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