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CEO,都在研究小米YU7!

2025年6月26日晚上十点,小米YU7 SUV刚一上线,整个汽车圈的气氛瞬间紧绷起来。各家车企高管连夜开会,微信群里消息刷个不停。有人说,这一夜像打仗前的集结。

短短三分钟,YU7大定订单就破了20万辆。一小时后,数字跳到28.9万。到第二天中午,锁单量已经24万。

车企CEO,都在研究小米YU7!-有驾

北京、上海、广州的小米门店里,试驾队伍排起长龙。旁边的新势力展厅,销售员坐着发呆。过去火热的周末,客流直接掉了一半。

定金5000元还能退,买家蜂拥下单。闲鱼上开始有人倒卖订单,转让资格的生意悄然冒头。黄牛加价一万,买卖双方都舍得下手。

资本市场立马给出反应。小鹏、蔚来、理想等新势力股价应声下跌,跌幅3-7%。特斯拉股价只是轻微波动,没什么大动作。

小米ADR那边直接暴涨,港股第二天开盘高开8%,市值飙到1.6万亿港币。全市场都在看,雷军这次到底能走多远。

车企CEO,都在研究小米YU7!-有驾

表面狂欢背后是产能压力。小米SU7和新YU7一起,近30万订单压在工厂产线。供应链内部估算,消化完这一波订单,得整整一年。

现在APP上,标准版锁单最快也要等53-56周,等于一年多。Max版好点,33-36周,大半年出头。大家都还记得,去年SU7上市时也是这样,交付周期太长,有人直接退单。

有投资人说,这轮大战刚开始,接下来是价格战和权益升级。有些品牌的降价方案早就备着,就等着开打。这场战局,比去年SU7那波还要紧张。

2025年6月29日,小米的销售员告诉客户,标准版提车要等一年零一个月,Max版六到八个月。即便产能加班加点,短期内很难缓解。

车企CEO,都在研究小米YU7!-有驾

市场早就开始讨论:YU7能不能超过Model Y。订单量上,YU7首日28.9万,已经追平Model Y半年销量。短期交付量却还没法比,特斯拉月产能远远领先。

特斯拉上海工厂年产能95万辆,月均能造八万辆。Model Y交付周期只有两到四周。反观小米,哪怕两家工厂全部开足马力,也只能稳定在每月两三万台。

消费者都不傻,去年SU7交付时,等得太久,很多人转身去买别家现车。Model Y不用等,成了最大赢家。

现在的小米YU7,抢的是Model Y的蛋糕。起售价比Model Y低一万,配置直接对标。英伟达Thor芯片、激光雷达一应俱全,雷军在发布会上还专门讲座椅、屏幕、宠物模式这些细节。

车企CEO,都在研究小米YU7!-有驾

老实说,这种打法让不少传统车企压力山大。技术参数大家都能拼,情绪价值和生态体验,小米有自己的办法。雷军不和你比谁马力大,他讲用户体验,讲生态闭环。

今年三月,Model Y改款,交付量还能到4.8万辆。四月直降到两万辆,五月回升一点,也就2.5万。外界普遍认为Model Y的号召力在减弱。

YU7能不能稳住高销量,还得看后续交付和口碑。万一出点大问题,销量随时可能断崖式下跌。行业里都清楚,新能源车主的耐心有限。

特斯拉也不是没招。比如FSD对华开放试用,或者直接上青春版Model Y拉低售价,随时有可能改变格局。小米能不能守住优势,没人敢打包票。

车企CEO,都在研究小米YU7!-有驾

YU7一上市,六大国产品牌瞬间警觉。乐道L60、极氪7X、智己LS6、智界R7、阿维塔07、岚图知音,这些车刚杀进25-35万市场,现在都遇上了劲敌。

智界R7反应最快,发布当天就宣布补贴2万,最高能补到五万四。外界都说这是受YU7刺激,怕订单流失。小鹏G7也受波及,预售价可能要下调。

市场份额原本就不大,Model Y长期霸榜,其他国产品牌月销破万都难。YU7突然杀进来,直接让格局更加紧张。

理想和问界其实也在暗中较劲。理想的i6、i8纯电都在25-35万区间,和YU7短兵相接。原本理想想靠下半年发力,现在时间窗口被小米抢了先机。

车企CEO,都在研究小米YU7!-有驾

问界M5本来看着和YU7没啥关系,一个增程一个纯电。但两者尺寸、价位都重叠,家庭用户也有交集。小米2026年还要推YU9,直接对标理想和问界。

这场混战里,传统车企反而最尴尬。高端化路上磕磕绊绊,用户要的不只是技术,更是情绪共鸣。小米一下子把“技术+情绪+生态”这套组合拳打出来,很多老牌企业措手不及。

有车企内部开始反思自己的高端化战略。不少人承认,工程师思维和用户需求脱节,数字营销也跟不上。小米的爆发,算是给全行业敲响了一记警钟。

2025年7月初,行业还在剧烈震荡。YU7产能爬坡,竞品降价,用户观望,投资人焦虑。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悬念才刚刚开始。

车企CEO,都在研究小米YU7!-有驾

谁能熬过长周期的产能考验,谁能守住用户的耐心,还真不一定。市场的格局,往往就在一两次关键节点突然翻篇。

这一波,表面是小米和特斯拉的较量,实际上背后是国产品牌的集体突围。YU7只是第一枪,后面还有更多意想不到的变数。

未来几个月,谁能笑到还得看谁能兑现承诺,谁能真正理解消费者的心思。新能源车圈的故事,永远都比想象的更复杂。

这场风暴过后,或许又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没人知道,下一个爆款会是谁,也没人敢说,老玩家还能守住今天的位置。悬念,才是行业最真实的底色。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