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赵涛被查这事儿让我挺意外的。他毕竟是从2013年起就在江淮汽车里摸爬滚打那会儿出来的老干部,特别是皮卡那块,多少年心血倾注。刚听到消息时,我还以为只是普通的管理失误,结果涉嫌严重违法,这几个字挺沉重的。其实也能理解,这种大型国企往往问题不会太简单。毕竟,车企特别是像江淮这样的综合型企业,结构复杂,利益链条长,谁说得准背后潜藏了多少暗礁。
说到这里,有朋友私下问我:你说,这种上市公司,管理层出事,是不是整个行业的通病啊?我琢磨了一下,不全是,倒是管理层权力和监督的失衡,确实比较普遍。举个简单的比方,车企就是一个大锅饭——研发在炖锅里慢火熬汤,供应链是原材料供应商,渠道和销售团队就是端盘子的人,管理层就是负责火候和分饭的人。一旦火候掌握不好,原料质量参差,端盘也不及时,锅里的汤自然不成样。赵涛从副总经理一路干到党委书记,手上确实有不少火候可掌控,但这次显然出了岔子。
这让我联想到2018年跟一位修理工小李聊天,他说过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现在车企,对零件供应商压价有点狠,结果返修率高,咱们活反而多了。这说明什么?江淮这类企业在供应链博弈上的压力并不小,尤其是在新能源转型和智能汽车大潮中。加上外贸模式的波动和产能爬坡,坏消息集中爆发很正常。亏损17亿,资产负债率涨到77%这种体感数据,真的挺让人心慌,特别是应收账款暴涨了37%——你说这账款催账催得多烦。
前天正好和一个江淮内部的老客户经理喝茶,他感慨:赵涛这事,我们内部其实早有风声,但没人敢说,怕扯皮影响业绩。这话说得挺沉甸甸,也让我想起了往常写文章时常碰到的困境——讲真,车企里这类别的内部管理风险,很多时候藏得很深,外人看不到。再说,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去年一份关于江淮皮卡产线的小调研里面,产能利用率只有6成左右,根本撑不起盈利。产能爬坡期这说法,恐怕有不少企业也用过。
说回亏损,前文我说亏损有点大了,后来觉得不能单纯怪供需失衡。新能源和智能车项目不光是技术问题,更是战略、供应链、渠道多维度协同的结果。技术难题解决了,市场接受了才行。江淮已经连亏8年,这期间外部环境从疫情影响到全球芯片荒、再到地缘政治紧张,能不难吗?但同价位的长安、吉利在同样环境下,输出效果好些,说明江淮的问题可能更深层次,与研发资源分配效率和管理机制密切相关。
我身边一个做新能源系统开发的朋友也说过一句话,挺贴切:技术和管理像两个轮子,缺一不可。光有先进电控系统,没管好供应链和产销节奏,车能卖出去吗?这提醒我,有时候我们太专注技术谈创新,忽视了车企的流水线升级和内部监管的完善。
(这段先按下不表)其实细琢磨涉嫌严重违法这一层,其实很可能牵扯的是资金流和资源配置问题。管理层如果不能有效把控采购和资金运转,很容易出漏洞,甚至形成腐败链条。对不少国企来说,这部分是监管死穴。友人还有句半玩笑话:监管就像车上那个安全气囊,关键时刻不算全命运。但真是这样吗?江淮的资产负债率已经透支,偿债能力不好,资金安全不容忽视。
刚才我试着算了下,假设江淮皮卡部门的投入占集团营收的20%,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308亿,按这个估算,皮卡大约贡献60多亿。但扣非净亏损达17亿,这明显亏得很凶。这个亏损规模意味着产品从上游供应链到下游销售都有节点瓶颈。你说车企不愿意承认,坦白说没人乐意输。
再提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发现,类似江淮这种体量的企业,股价明明上涨了20%以上,但公司业绩还在亏,时不时就曝出大领导被查,幕后到底是市场投机,还是资本对未来转型的赌注呢?没人给答案,只能看时间。
顺带跑个题,前几天见朋友开了一辆几年前的江淮SUV,车主感慨电池耐用,不过底盘噪音比竞品明显大点,当时我心里就默念,厂家对NVH(噪音、振动和声振粗糙度)投入肯定没长安那么充足。采购环节节约成本,最终体验上扯后腿。对比同级轴距的吉利,至少开起来静谧度好不少。你们有没有这种开开车小发现?
最后想抛给大家一个问题:对于赵涛事件背后的企业管理风险,我们普通消费者和行业外人,应该如何看待这类大型车企的隐形风险?是继续盲目爱国买车,还是要更理性地解读这些数字和新闻?车企转型阵痛,谁能熬过这段风险期,谁未来可能笑到最后?
这种思考其实挺重要,毕竟看车买车,不能只看颜值和营销话术,背后的锅到底是怎么煮,是不是有毒,这才是买车人最要关心的事。你们怎么看?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