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市总喜欢叠一堆溢美之词,不如咱换个问法:9.87万块钱,一台号称“重新定义价值”的中国星全新东方曜,到底值不值?中国品牌做燃油车做到今天,还能玩出什么新把式?而且新能源轰轰烈烈,燃油车还有那么多人买,这事儿怎么看?我说点自己瞅到的门道,咱一起琢磨琢磨。
首先,吉利这回动的“心思”挺大,表面上是车,里头是文化。这年头,你是卖车还是搞文创,已经快分不清了。车漆颜色不是黑白银灰、而是“月牙青”“莫高蓝”“丹青”;车钥匙、挂件是非遗铜雕,“试驾有礼”就送个福禄寿喜葫芦挂件。这不是车企,是文旅局吧?但仔细一想,这恰恰是中国品牌在讲自己故事。西方车讲“品牌历史”,中国车现在开始讲“文化底蕴”和“国风气质”,把“车”变成“车+审美+文化标签”。谁不好这口,谁还真就不好意思买。吉利显然要干的就是,车不只是代步,更是一种中国人的身份表达。这到底是噱头还是门槛,得看你买不买账。
第二,智能座舱+智能驾驶这波,吉利是越做越狠。Flyme Auto一出来,好多人都觉得“车机比手机还好玩”。10万出头的车用顶级8155芯片,四块大屏连着玩,有彩色HUD,支持CarPlay还行(虽然要等OTA)。现在搞AI语音大模型,还说能懂你的情绪,抓你的需求,随口就给你安排好吃好喝好玩。说白了,这就是要占据你的“生活入口”,哪天你睡醒还没碰手机,车已经帮你点好早饭、安排好路线。这是不是“科技豪华”?是。但这是不是“剥夺你思考和动手的过程”?也是。你会不会变得越来越依赖这些功能?你还会不会对真正的驾驶乐趣有独立思考?这就值得琢磨了。
难道汽车发展到今天,车主就只剩下“被服务”这个唯一选项吗?为什么大家越来越重视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本质其实是大家都怕“被时代抛下” —— 技术飞速发展,不会用怕尴尬,大家都想有新鲜感,但“新”是不是“好”?“新鲜”是不是“质感”?这些事,有时候真的该冷静问问。
再看性能层面。2.0T高功率发动机+爱信8AT变速箱,跑得不比豪华品牌差,座椅也能带按摩、还搞什么女王副驾、零重力坐姿、移动音乐厅。这些配置以前只有三四十万的车才搞得出来,现在十几万也能体验。是不是性价比高?当然高。但哪怕性价比再高,机械素质会不会有隐形门槛?你说你零百加速6.5秒,我开个3.0T的BBA也就那样。但实际体验,底盘厚不厚实、四驱迅不迅猛、隔音做得好不好,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地方,只能靠真开。厂家说的天花乱坠,只有你真开才知道,这老一套是不是被“重新定义”了。想做高端,以前是拼机械,现在是拼体验和故事,肯定各有利弊。
安全这块,吉利玩得也越来越细了。用航天级铝合金梁、高强度钢笼式车身,还有远端安全气囊——这些都是你以前只有30万往上的车才敢吹的东西。主动安全,AEB刹停能到120公里/小时,AES自动紧急避让都是“未来可期”。中国车以前最被人嘲笑的地方——“安全没有底气”,现在翻篇了。厂商把配置管够,把参数拉满,其实是用“数字”和“硬件堆叠”消除中国品牌的最后一道心理门槛。在这边,确实是硬气和底气。问题是,你真的关心安全,是不是应该多关心用车教育和交通环境?高安全是一道防火墙,但最好的安全永远是“规矩和自律”。
说到这,咱再顺着讲讲价格和市场。中国星全新东方曜9.87万起,顶配18万不到,这个价就把智能、性能、舒适堆满了,还送手机、送文创挂件,体验活动整得花里胡哨。你不觉得这有点“便利店+小米模式”,买车送一堆周边,拉个流量,做个情绪价值。其实根子上还是一个事:中国车企学的是“用户导向”,干的是“流量打法”,一切都为“销量和用户体验”服务。
可反过来看,中国市场今年上半年,燃油车还占将近一半(49.9%),新能源再猛,也没能一口吃下燃油市场。吉利“左右逢源”,新能源和燃油车两头下注,结果燃油车还涨了21%,星越L、星瑞各种销量冠军。这说明什么?说明“燃油车并没有被用户抛弃,甚至还带头涨”。这可不是只靠情怀和文化吹出来的,这就是“真用户、真需求、真场景”在说话。中国车企真要硬气,有底气,得在这条路上硬刚下去。
其实现在很多人选车,就是两个极端:一个是直接新能源智能化,就是要“未来感”,充电、智能、自动驾驶;一个是坚定燃油,说“靠谱,省心,懂得多,保值,皮实”。中国星全新东方曜喊出的口号很明白,不是说新能源有多好,而是把燃油车拉到“准豪华+智能”传统认知的新高度,好像告诉用户:“你不用纠结——你要智能,我能给;要性能,我也能给;要舒适和文化体验,我更能给。你只管选,剩下我都安排。”
但真问题是:中国星、吉利到底是重新定义了燃油车,还是重新包装了“用户体验”?前者是真的技术革命,是把燃油车变成了新的物种;后者是营销、文化润色、讲故事、拉情怀,把路面上的铁皮盒子变成国产自信名片。这区别很大。如果你开了这辆车,一年下来觉得“确实更方便,体验值拉满,性价比实在”,那就是“好车”。但有可能你开半年新鲜劲过去,发现用得到的还是基础操作,那就又变回了一个代步工具。“重新定义”到底是不是只是重新描红,得日久见人心。
还有一点没法回避,中国车企玩的这套组合拳,就是“把汽车变成科技消费品。”和早年手机行业很像,参数升级、价格直降、功能全覆盖,就是让你不要犹豫,先买再说。这几年车市变得跟抢手机一样,“能不能玩半年不落伍”“能不能每月OTA越用越新”,不是你真懂不懂用车的问题,是“升级焦虑症”在作祟。资本、流量、科技和文化全搅一起,逼你只要找点理由就下单,体验为王。
那么再回到最开始那几个问题,9.87万的新东方曜,口号越来越响,体验越来越花,值得买吗?我觉得这事最后还是得靠自己琢磨——你是看重机械质感,还是“沉浸体验”;你想要中国豪华,还是国际范儿;你是跟着功能走,还是跟着广告走。毕竟车这东西,“定义”从来不是厂家说了算,而是你每一次坐进车里的感受。车企就是给你一个选择,一个表达自我的通道,剩下的该思考的,还是自己。
所以最后,让我们问一句:“重新定义中国燃油车价值标准”,这口号到底是技术飞跃,还是新的情感安慰?”你愿意为这个定义买单,还是只愿为下一个真正的进步喝彩?这问题,不光是吉利要回答,也是每个中国车主,必须自己回答的。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