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案发现场,却和案发现场有一点像:时间只剩两个半月,任务只有三件事,蔚来所有人的目光都盯在李斌身上。桌上的咖啡越来越凉,PPT页码一翻到底,没人有空关心楼下停车位是不是又被隔壁理想抢了。空气中不只有咖啡因的味道,还有“再不盈利,公司这个冬天可能比空调机里还冷”的无声默契。
如果你是那个会议室里的管理者,你怎么想?眼看着台上的老板三招亮底,仿佛在跟命运打一场麻将。三张底牌都丢在桌面上,反过来问你:你敢不敢跟?
李斌的牌面,没有花巧,只有质朴的算计。全系车型总动员,供应链极限挑战,软件交付精益求精——每一样都像点穴,不是一下能看出后果,却每一步都牵扯着命门。
先说全系车型总动员。过去老强调主力车型,好像生怕冷落了次子,现在反而不是重点突出,而是所有车型都“抢收”。这一招,细品起来,其实是在最大限度压榨每一台产能、每一个细分市场的韧性——哪怕一时看着有点像在清仓。这不是简单卖车赚钱,而是一种对周期窗口的精准把控。明年一季度购置税要变,眼下的年末是最后一把大收割。李斌说得明白,“能抢收一点是一点,亏得少点,明年压力小点”。说穿了,这其实很“土”,就像农民在下雪前抢收最后一车稻谷,无关英雄主义,只有现实主义。
说到供应链挑战,这不只是造车厂的肌肉和骨头,也是企业过冬的羽绒服。ES8的产能目标1.5万台/月,这背后其实是对全链条组织力的极限测试——要钱得有货,有货得有零部件,零部件得靠一长串供应商心甘情愿。现实里,供应链不过就是“某地台风一来仓库泡汤”、“某厂员工罢工一天毛坯出不来”,活生生的蝴蝶效应。降本压费固然重要,李斌却反复澄清,“不能只靠砍费用,不能竭泽而渔。”这句话我听了有点亲切,毕竟我们法医科室也是一样,没钱凑设备,出事了也不能省片X光片:省得了一时,省不了命案。
最后一仗,软件定义汽车。这件事说出来极其高大上,实际上却充满凡尘味道。智能驾驶这块,全行业嘴炮多,事故频发,蔚来也没少被拉去挨喷子指指点点。李斌晒出事故率下降15%,等于把后台数据摆到台前,硬生生把“自夸”变成了“证据链”。按时高质量交付,也许真的能多点传播声量——毕竟消费者的情绪不关心你研发团队的996,只关心OTA到底有没有把车变得更聪明,这时候堆多少情怀都没有用。
如果说三大战线是三面大旗,李斌更像是一边喊着“统一思想”,一边偷偷给团队念紧箍咒。这年头,“裁员”“降本”成了行业热词,李斌倒像是在跟他们打心理战——嘴上说着紧张,实际把希望全寄托在“多卖车,绝不靠省吃俭用过冬。”听起来倒像中年人力排众议“我就是相信正道成功”,不由得想起法医圈每年年初立flag“今年一定不熬夜”,结果到了11月全是加班到半夜喝冷泡面——可大家还得硬头皮往前冲,没得选。
更有意思的是,这一次蔚来四季度没有新车上市,反倒成了李斌眼里的利好。不用搞新品发布会,不必劳心费力琢磨营销噱头,反而能把现有车型和系统打磨到极致,这与其说是产品策略,不如说是战略收缩后的沉潜和反攻。电动车市场卷到头了,谁的新鲜点子都当不了“救世主”,最后还得在每一合同、每一行代码、每一颗芯片里找效率。
所以,说白了,蔚来这波盈利挑战,并没有什么“天才操作”,也没有什么破釜沉舟——只有三个板块死磕:产品(全系)、组织(供应链)、技术(软件),谁也不能掉链子。李斌的赌法其实很朴素,他赌的是整个蔚来组织的执行力,也赌的是用户对品牌的最后一丝信任。
这里,再补一刀黑色幽默:照这个节奏,万一最后还是没盈利,李斌是不是也可以去搞一条副业——“怎么优雅地亏损到下半年”,专门给后进车企出真经验了。企业家“顶流”总在创业路上一边挨骂一边做选择,这其实和我们法医天天被家属“教育”什么是真正的正义,没什么两样——都是吃力不讨好,但你说谁没点执念?
事情走到今天,蔚来的三板斧其实全都摆在台面:没有唬人的营销,没有互联网大厂式的“讲叙事”,只有苦大仇深地做好三件事,等着最后一个财季的数据揭晓。听上去有种朴素的浪漫,也有点中年危机。蔚来这轮全力冲刺,赌的是当今所有新能源车企都绕不开的“内卷瓶颈”,李斌摆明了做一把透明人——全都给你看,不藏底牌。
如果这三招真的能见效,蔚来就算实现了盈利的“版本更新”,打开新副本。但话说回来,在这样高度竞争、政策变动频仍的市场环境下,只有这三板斧就够了吗——或者说,三件事做完后,就能安枕无忧了吗?
这个答案,可能就像犯罪现场永远不会只有一种可能性。盈利是“凶手”还是“洗脱嫌疑”的那把锁,等年底再看。而真正的问题也许不是“蔚来如何盈利”,而是身处风暴中心的每家智能电车企业,究竟要靠什么才活得下去,又如何才能活得更好?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