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和几个朋友自驾去邻市,距离差不多也是五百公里,算是典型的长途。我们开的是一辆国产纯电SUV,标称续航520公里(这估算可能偏乐观了点),朋友提前用APP算好路上到哪个站充电。那天我还调侃:这续航大数据,能骗得过真车?一想到充电多麻烦,心里就有点打鼓。出发时的第一段,竟让我有点吃惊。
开了200公里,电量从满到剩下大约45%。在服务区,我瞥了一眼充电桩,竟然有8个快充,个个空着,插上充电枪就像打通了生命线。我们点了份快餐,40分钟后回来,电充到九成(估算,实际略少一点),只花了68元。比油费还能省不少,那天一升快8元,油钱起码多花一半。你们觉得,充电花费真的便宜过油费么?我心里还在疑惑。
继续走,我特意留意续航表现。高速上,实际能跑约400公里(这区间我还不敢太确信,只是体感),比官方数字少一些,但这也够用了。朋友说,现在新车续航几乎都到600公里,真心够用。不然,我怎么想,超过一半时间其实都在充电。这么说,电动车要跑长途,路线规划好、充电站的布局就特别重要。
讲个细节,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发现车里那块屏幕显示的地图上,许多充电站的点都是真实开的。明显比以前的灯火稀疏多了。我心里一直难免存有疑问:这么多快充,真能那么方便?似乎也有点科技感幻象。但实际体验告诉我——没错,公共充电基础设施的改善是真的。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为什么电动车的充电速度还能追得上加油速度?我想象了一下,就像是你在吃快餐,快餐店的生产线变快了,送餐车到你家就快多了。其实就是技术的流水线越来越快,快充桩的技术提升,电池的升温效率(这点我猜测,没细想过,可能错了),让充电快慢成为了硬件解决的问题。
这后面一块有意思的工程冷知识:快充大多依赖高压高电流,像给人充血一样,让电池打鸡血。线缆和连接器能不能永远保持高效率,还挺考验技术。据说大厂通过改良散热,保证电池温度不过热,就能更快更安全地充满。这就好比你装修房子,定位墙位就不行,细节决定成败。
这次体验让我有个疑问:充电桩的布局是不是被物业公司或站点私下掌控,用户体验其实很大程度上还是看地方合作怎么样?我听一个修理工说:不少地方因为运营成本,充电桩就堆在不方便的角落。这和我们买车不一样,车价只是个门槛,充电体验才是真正的考验。
跑长途电动车适合提前做好准备。比如说提前查路线,避开那些充电站还在建设中的段落。假如充电排个队,也不用太慌,反正就像排长龙买热门商品,耐心点还是能搞定。问问自己:你带充电线了吗?充电线到底有没有备?这些琐事,又多简单。
说起这,我不由得笑:原来电动车的装备不光是电池和电机,还要考虑线能不能带好。再想想,如果走省心路线——就算跑到天涯海角,通信导航都不能掉链子。
这次长途给我最大的感受:电动车跑长途,不比早几年想象中那么麻烦。就是多了点算计;自动驾驶还能在高速上偷懒段时间,充电点也比我想象的多。油车堵在高速上还会怠速,不就白白耗油?电车在堵车时几乎静悄悄——这点我真没想到。
出发前,我还担心会不会电量不够?但实际体验告诉我,只要合理规划,充电没想象中那么难。我还在思考,电动车长途跑得顺不顺,究竟跟车型、技术、布局有多大关系。
说到技术,我在想:是不是像流水线生产的快餐,一步一个脚印升级,慢慢每个环节都更快更安全?这个假设不排除:也许未来充电桩会跟充电宝一样,无缝衔接、快到不可思议。
总结一点:开车坐在电动车里,少了些机械的颤抖,多了点静谧的享受。比起油车,开起来的感觉像在滑行。这算不算一种心理安慰?
长途我最怕的还是那充电焦虑。但自我体验后,我想:这种焦虑可能只源于惯未改。惯改变了,心态也会不同。
你有没有试过把充电变成一次休息?像我这样,把长途变成每隔几百公里的休憩点,是不是会觉得更轻松一些?
最终,我开始怀疑了:会不会,未来的长途,充电站就像高速公路的便利店一样,随处可见?那我还为充电焦虑烦恼什么,反正能用的终点还在未来。
——
你猜,为什么我还会对长途充电抱有期待?也许,某天充电变得像随手扯个线就能用那么自然了。这,会不会是真的?
(这段先按下不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