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关心汽车的朋友可能都在网上看到过类似的文章,标题很吸引眼球,说是什么“外媒公布最新质量榜”,结果一看,我们印象里一直稳如泰山的丰田汽车,排名居然很靠后,差点就掉出了前十名,反倒是日产这些品牌冲到了前面。
这让不少准备买车或者已经买了车的人心里犯了嘀咕:这是真的吗?
难道我们这么多年对汽车质量的认知都是错的?
开了这么多年的丰田、本田,难道现在不行了?
咱们买合资车,是不是真的得重新考虑一下了?
其实,大家先别急着下结论。
很多这类网上传播的文章,为了吸引眼球,往往会引用一些来源不太明确,甚至是经过加工的数据。
比如文章里提到的所谓“2025年新车质量研究”,我们现在才处在2024年,新车都还没完全上市,怎么可能会有2025年的年度质量报告呢?
这在时间上就不符合逻辑。
所以,对于这种信息,我们得先打个问号,不能它说什么我们就信什么。
要想真正了解现在汽车市场的质量状况,我们还得看真正权威、有据可查的报告。
在国际上,说到汽车质量评估,大家最认可的机构之一就是J.D. Power。
它每年都会发布两份非常重要的报告,一份叫做《新车质量研究》,英文简称IQS,它主要调查的是车主在买了新车之后90天内遇到的各种问题。
这就像是新车的“首轮体检”,看的是出厂时的品控和新技术的稳定性。
另一份叫做《车辆可靠性研究》,英文简称VDS,它调查的是开了三年的车子,在过去一年里出了多少毛病。
这更像是对车辆“耐久性”的长期考察,看的是一辆车到底耐不耐用。
搞清楚这两个报告的区别很重要,因为它们反映的是车辆在不同生命周期的表现。
那么,根据J.D.Power最新发布的真实报告,现在全球汽车市场的质量格局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先来看看新车的表现,也就是《2023年美国新车质量研究》的报告。
这个结果,确实可能会颠覆很多人的传统印象。
排在行业平均水平之上的,有不少我们过去可能觉得有些“粗糙”的美国品牌,比如别克、道奇等。
而我们一直认为质量非常可靠的日系品牌,表现却出现了分化。
日产的表现确实不错,问题数少于行业平均值,说明它这几年的品控抓得比较好。
但让人意外的是,本田和丰田这两个品牌,它们的新车问题数都超过了行业平均水平,排名并不靠前。
看到这里,很多人肯定会问,这是为什么?
难道是丰田、本田的发动机、变速箱这些核心部件出问题了吗?
其实恰恰相反,问题的主要根源,出在了这个时代的“新三大件”上,也就是车机系统、驾驶辅助和智能互联功能。
现在的汽车,越来越像一个移动的电子产品,中控台上的大屏幕、各种语音助手、自动刹车、车道保持功能,这些东西越来越复杂。
功能越多,出现软件不兼容、系统卡顿、连接中断、误报警等小毛病的概率也就越大。
J.D.Power的报告显示,车主们抱怨最多的,恰恰就是这些信息娱乐系统和驾驶辅助系统的问题。
丰田和本田作为传统的机械制造巨头,在机械层面的功底非常深厚,但在软件和电子系统的开发整合上,显然是遇到了挑战,没能跟上快速迭代的节奏,导致新车在使用初期,电子方面的小毛病比较多,从而拉低了整体的质量评分。
但是,这就能说明丰田、本田的车不耐用了吗?
也不能这么说。
我们再来看另一份报告,就是考察三年车龄车辆可靠性的《2024年美国车辆可靠性研究》。
在这份榜单上,丰田和它的高端品牌雷克萨斯,又重新回到了榜首的位置,表现非常出色。
这就形成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丰田的新车在电子系统上可能会有些小瑕疵,让车主在刚开始用的时候有点烦心,但从长远来看,它的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这些核心机械部件的可靠性依然是顶尖的,能够保证车辆在开了几年之后依然状态良好,不容易出大问题。
这说明,传统车企的“底子”还在,只是在适应智能化、网联化的新浪潮中,暂时遇到了一些“成长的烦恼”。
聊完了美国市场的情况,我们必须把视线拉回到我们国内。
因为美国的报告对我们来说,终究只是一个参考。
在美国卖得好的车,在中国不一定受欢迎;美国的用车环境和我们的也不一样。
对我们中国消费者来说,最有价值的,还是J.D.Power针对中国市场发布的报告。
根据最新的《2023年中国新车质量研究》,我们能看到一个非常令人振奋的趋势,那就是中国自主品牌的全面进步。
在这份专门针对中国市场的榜单里,广汽传祺和奇瑞汽车的表现非常亮眼,它们的新车质量评分,已经超过了许多主流的合资品牌,和以品控著称的东风本田并驾齐驱,位列前茅。
此外,像吉利、领克、长安等一大批我们熟悉的国产品牌,也都取得了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好成绩。
这个结果说明,我们自己的汽车工业,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和积累,已经不再是过去那种只能靠低价竞争的形象了。
无论是在看得见的设计、用料、配置上,还是在看不见的生产工艺、质量控制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尤其是在智能化体验方面,中国品牌甚至已经实现了对很多合资品牌的“反超”。
大家可以去实际体验一下,现在很多国产车的车机系统,反应速度、操作流畅度、功能的丰富程度,以及语音识别的准确性,都要比同价位甚至更贵的合资车好用得多。
这是因为我们的自主品牌更了解中国消费者的使用习惯,也更愿意在这些“软实力”上投入研发。
当合资品牌还在为如何把一套全球通用的车机系统进行“汉化”而烦恼时,我们的自主品牌已经开始整合各种本地化的生活服务应用了。
所以,综合来看,我们现在应该如何看待汽车质量这件事呢?
首先,不能再简单地用“德系车高级”、“日系车耐用”这种固有的老眼光去看待市场了。
汽车行业的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技术的变革让所有品牌都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
其次,评价一辆车的“质量”,维度也变得更加丰富。
它不仅包括传统的机械可靠性,也包括了软件系统的稳定性和智能化体验的好坏。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们应该对中国自主品牌抱有更多的信心。
它们在国内市场的质量报告中取得的优异成绩,是有数据支撑的,是中国汽车工业整体实力提升的体现。
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这意味着我们的选择更多了,可以用同样甚至更少的钱,买到质量可靠、体验更好的产品。
这无疑是一件大好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