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颗粒捕捉器为啥少堵塞,不是靠运气,核心技术优势是关键

最近,很多车主朋友们都在聊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关于汽车的颗粒捕捉器,也就是我们常听说的GPF。

按理说,自从国六b排放标准全面实施以来,这个小小的装置就成了不少燃油车车主的“心头痛”。

有人抱怨,自己买的某日系混动车,才跑了三千公里,仪表盘上那个GPF堵塞的警示灯就亮了,搞得人心里七上八下的。

大众颗粒捕捉器为啥少堵塞,不是靠运气,核心技术优势是关键-有驾

可奇怪的是,回头看看身边开大众的朋友,无论是探岳还是途观L,车子跑了两三万公里,却好像压根就没这个烦恼,一切正常。

这就让人纳inudible了,难道真是买大众的车主运气比较好?

其实,这背后根本不是运气的事,而是一整套看得见、摸得着的技术和策略在起作用,可以说大众在这方面确实下了一番苦功,把一个潜在的麻烦点,变成了自家的一个隐形优势。

咱们得先从问题的根源说起。

这个颗粒捕捉器,您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安装在汽车排气管里的高效过滤器,专门用来拦截发动机燃烧后产生的那些微小颗粒物,也就是PM2.5。

过滤器用久了,里面的“脏东西”存多了,就得清理。

汽车清理它的方式很直接,就是通过提高排气温度,把这些颗粒物给“烧掉”,这个过程就叫“再生”。

那么,堵塞的问题无非就出在两方面:要么是发动机产生的颗粒物太多,过滤器很快就满了;要么就是“再生”的条件太苛刻,车子在日常使用中很难达到,导致里面的颗粒物越积越多,最后彻底堵死。

大众的解决思路非常清晰,就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一方面,让发动机“少产粮”,从源头上就减少颗粒物的产生;另一方面,让“再生”变得更容易、更智能,及时把过滤器清理干净。

先说说怎么从源头上减少颗粒物。

这主要得归功于大众发动机技术的升级。

现在大众主流车型上用的1.4T和2.0T发动机,它的缸内直喷压力已经提高到了350bar。

这个数字可能很多人没概念,我们打个比方,它就像一个高压水枪。

压力越高,喷出来的水雾就越细。

同样道理,350bar的高压能把汽油雾化得非常充分,让每一滴油都能和空气均匀混合,燃烧得也就更彻底。

燃烧得越干净,产生的碳颗粒自然就越少。

有数据显示,相比那些还在使用250bar左右低压力直喷技术的发动机,大众发动机产生的颗粒物能减少15%到20%。

大众颗粒捕捉器为啥少堵塞,不是靠运气,核心技术优势是关键-有驾

这就好比一个厨房,从一开始就注意保持干净,产生的垃圾少了,垃圾桶自然就不会那么快满了。

源头控制好了,接下来就是怎么处理那些 unavoidable的颗粒物。

大众在GPF的安装位置上动了个非常聪明的脑筋。

我们知道,GPF再生需要大约6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这个热量主要来自发动机排出的废气。

所以,离发动机越近,废气的温度就越高。

大众的工程师就把大功率车型的GPF直接安装在了发动机排气口的旁边,最近的距离只有短短3厘米,基本上就是“贴脸输出”。

这样一来,发动机一工作,滚烫的废气几乎没有热量损失就直接冲进了GPF,再生所需的温度轻轻松松就能达到。

有些设计甚至更进一步,把三元催化器和GPF集成在一起,利用三元催化器工作时自身产生的热量,给GPF再“添一把火”。

这种布局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行业里普遍存在的“再生温度不够”的难题。

相比之下,有些品牌为了布局方便或者节约成本,把GPF放在了底盘的中后段,滚烫的废气要经过长长的一段排气管才能到达,路上的热量早就散失大半了,温度自然就上不去,再生也就变得非常困难。

硬件上的优势只是基础,更关键的是大众在软件,也就是再生策略上的智能化。

如果说硬件是身体,那软件就是大脑。

大众的再生逻辑,突出一个“主动”和“智能”。

首先,它启动主动再生的门槛设置得比较低。

别的车可能要等到过滤器里的碳颗粒堆积到一定程度,系统才开始介入,而大众的系统会更早地启动再生程序,防患于未然。

而且,它对车辆的行驶条件要求也更宽松。

不再需要你必须开上高速,以80公里/小时以上的速度持续行驶。

很多时候,你只要在城市的快速路或者环路上,车速能达到60公里/小时并保持一小段时间,系统就会自动、悄无声息地完成再生过程。

大众颗粒捕捉器为啥少堵塞,不是靠运气,核心技术优势是关键-有驾

这对于绝大多数在城市里用车的车主来说,实在是太友好了,日常上下班的路上可能就把问题解决了。

更人性化的一点是,大众还给了车主一个“手动”的选择权。

如果你的车子长时间都是短途行驶,比如每天就开个几公里买菜接孩子,系统检测到堵塞的风险在增加,就会提醒你。

这时候,你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操作,手动启动再生程序。

整个过程大概也就十分钟,非常方便。

这就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到了车主自己手里,避免了只能被动等待警示灯亮起,然后焦虑地开去4S店的尴尬。

万一情况比较极端,连手动再生的条件都无法满足,大众还有最后一招“强制再生”。

当系统检测到碳载量快要达到极限时,它会自动调整发动机的工作状态,比如提高转速,来强行提升排气温度,完成再生。

虽然这个过程可能会让瞬时油耗稍微高一点,但相比起更换一个上万元的GPF总成,这点油耗的付出显然是微不足道的,可以说是用最小的代价避免了最大的损失。

除了技术和策略,还有一个因素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那就是大众车型的用户群体和他们的用车习惯。

购买大众中型车或者SUV的家庭,通常长途出行和高速行驶的比例会更高一些。

在高速公路上,发动机长时间稳定在高负荷状态下运转,排气温度一直很高,GPF里的颗粒物几乎是随产生随清除,根本没有堆积的机会。

而对于大众的插电混动车型来说,优势就更明显了。

它们普遍拥有较长的纯电续航里程,日常城市通勤完全可以用电,发动机根本不工作,自然也就没有颗粒物产生。

即便是在馈电状态下,它的混动系统也会尽量让发动机在高效率的区间工作,避免了在低速拥堵路况下频繁启动和低效运转,这恰恰是颗粒物最容易产生的工况。

当然,大众也并非一开始就完美无缺。

早些年,确实有一些车主反映过GPF堵塞的问题,但这主要是因为早期的控制程序对国内复杂的城市路况适配不够,加上部分车主没有使用指定的低灰分机油。

后来,厂家通过升级程序、优化硬件布局,并且在保养手册中明确强调必须使用符合标准的低灰分机油,这些早期的问题都已经得到了妥善解决。

所以说,现在我们看到大众车型很少出现GPF堵塞的现象,并不是什么偶然,而是其在发动机技术、硬件设计、智能策略以及对用户使用场景深刻理解等多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

它没有回避问题,而是选择用一套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去主动适应用户的真实用车环境,这确实值得肯定。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