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停车不装了:所谓的价格杠杆,本质是一场付费驱赶

讲真,厦门这波节假日免费停车的操作,属于典型的“不装了,摊牌了”。表面上看是发福利,是“与民同乐”,但你往深了琢磨,这根本不是什么温情脉脉的政策红包,这是一场短暂的、心照不宣的“停战协议”。是在漫长的收费拉锯战中,运营方突然说,兄弟们我先不打了,我回家过个节,等我休整完了回来接着打。

为什么说是停战?因为路边停车收费这事儿,从根上就不是一个管理问题,它是一场战争。一场围绕着“公共资源私有化定价权”的现代战争。而那个所谓的“价格杠杆”,就是这场战争中最花里胡哨,也最典中典的武器。

厦门停车不装了:所谓的价格杠杆,本质是一场付费驱赶-有驾

理想中的价格杠杆,是一把精妙的手术刀,这边压力大了,切一刀,那边血流不畅了,通一下。现实呢?现实里的价格杠杆,更像是一把抡起来虎虎生风的杀猪刀。它不搞什么精准医疗,它只负责一件事:让你肉疼。通过制造疼痛感,逼你移动。它的核心逻辑不是“疏导”,是“驱赶”。谁最先被驱赶?当然是那些对价格最敏感的人。于是乎,公共道路,这个理论上属于每一个纳税人的地方,在杀猪刀的挥舞下,悄然完成了筛选。它用一种非常市场化的、甚至有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方式告诉你:想在这停?可以,拿钱来换时间。结果就是,核心地段的路边车位,成了有钱人的专属充电桩,而我们这些打工人,只能把车停在离目的地八百里远的地方,然后扫个共享单车,美其名曰“绿色出行”。你看,逻辑闭环了。

厦门停车不装了:所谓的价格杠杆,本质是一场付费驱赶-有驾

而所谓的“包月优惠”,更是这场战争中的一种迷惑行为。如果你的战略目标是“提高周转率”,那包月不就是赤裸裸的“通敌”行为吗?你一边喊着“兄弟们快走啊,别占着茅坑”,一边又对另一些人说“大哥办个会员吧,这个茅坑你包月了”。这精神分裂的状态,让我想起了那些一边卖减肥药一边卖零食大礼包的商家。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们嘴上都是主义,心里全是生意。所谓的管理,本质是一门营收的艺术。最好的管理手段,不是提高周-转-率,是直接把餐厅爆了,然后开个付费食堂。

再聊“智慧停车”,这个词现在已经快跟“纳米”和“量子”一样,成了一种科技玄学。你以为的智慧,是天网系统,是城市大脑,是自动帮你找到车位还能自动泊入的“任意门”。实际上的智慧呢?就是让你用手机付钱。它的所有“智慧”,都点在了“如何更方便地收你钱”这个技能点上。至于数据分析、车流引导、资源共享?那都是PPT里的星辰大海,落地上就是让你扫码关注公众号。

我作为一个被各种停车APP折磨过的中年人,对此深有体会。每个商场,每个路段,都有自己的一套“智慧”系统,我的手机里装着七八个停车APP,每个都要授权,每个都要绑定支付。我停车五分钟,找APP、等抬杆、研究优惠规则可能要花十分钟。这不叫智慧,这叫赛博收费站。真正的智慧是什么?是混乱,是无序,是那些在规则边缘疯狂试探的“老头乐”。自动驾驶的终极考验不在加州的高速公路,而在早高峰的菜市场门口。只要大爷的电动三轮横得够快,你那几十个雷达、几百T算力的AI都得喊他一声“霸霸”。同理,智慧停车系统吹得再牛,也算不出下一个路口会不会有辆车“压缩毛巾”一样地塞进来。

厦门停车不装了:所谓的价格杠杆,本质是一场付费驱赶-有驾
厦门停车不装了:所谓的价格杠杆,本质是一场付费驱赶-有驾

所以,你看,技术解决不了所有问题,尤其是那些根植于人性的问题。道路的本质是公共的,但凡沾上“收费”二字,就必然会引发一场关于“公”与“私”的信仰之战。运营方说我投入了技术、人力,收费是为了可持续发展,没毛病。车主们说这是公共道路,我交了税,凭什么还要再交一次“过路费”,也没毛病。

厦门停车不装了:所谓的价格杠杆,本质是一场付费驱赶-有驾

矛盾点就在于,这笔钱,收上来之后,去哪了?这成了一笔玄学。理论上“取之于车,用之于路”,听起来像个美好的童话。但账本呢?没人见过。这钱是变成了更多的停车场,还是变成了运营公司财报上亮眼的利润?没人知道。当一件事进入了黑箱,人们的信任就会光速瓦解。大家不是不愿意为便利付费,是不愿意为一笔糊涂账付费。

写到这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把停车比做战争,是不是太夸张了?但讲真,每当我开着车,在市中心为了一个“钢铁床位”转上四十分钟,看着计价器疯狂跳动,那种焦虑和无力感,真的和打一场必败的仗没什么区别。说白了,就是不想让你舒服!

厦门的免费,就像是这场消耗战里,对方突然竖起的白旗。它让你紧绷的神经暂时松弛下来,让你重新体验了一把“道路本来就该是免费的”那种朴素的快乐。这种快乐是如此的珍贵,以至于人们会忽略它只是暂时的。

但节后呢?停战协议总有结束的一天。杀猪刀会重新举起,“智慧”的收费系统会再次启动。这场战争还会继续。

所以,别光盯着免费这几天乐呵了。这事儿真正的价值,是提供了一个反思的窗口。我们需要的不是节假日的“假释”,而是一套更科学、更透明、更有人情味的管理体系。收费标准能不能更动态,而不是一刀切?智慧平台能不能少点套路,多点真诚,把周边所有能用的车位资源都整合进来?钱的去向能不能公开,让大家交得明明白白?

归根结底,路边停车这门生意,玩的是一种平衡术。但最终的结论可能很反常识,那就是在绝对的“免费”面前,一切精妙的管理、收费和技术模型,都显得不堪一击。因为人性就是这么简单直接,你跟我谈周转率,谈大数据,谈城市脉搏,我听不懂,但你跟我说“不要钱”,我立马就懂了。这就是终极的、掀桌子式的阳谋。就问你怕不怕?

厦门停车不装了:所谓的价格杠杆,本质是一场付费驱赶-有驾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