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式电动车,是落后的技术吗?前几年还有人把它当笑柄,如今却成了各大车企争抢的新宠。前脚还在嘲讽“脱裤子放屁”,后脚销量就冲进了排行榜前三。你看理想L系列,7月单月销量4.5万辆,问界紧追不舍,连一贯坚持纯电的比亚迪现在也忙着开发增程。大佬们的嘴,说变就变。过去他们叫它技术妥协,现在都是“场景适配”专家。如果这都不算剧情反转,那还有啥新鲜事?
可事情没你想得那么简单。先说最重要的一点:钱。纯电动车要标个700公里续航,一块电池七八十度那是起步,成本立刻飙升。别忘了,动力电池占了整车四成以上的制造成本。这玩意儿比黄金便宜不到哪去。你要做车企老板,是宁愿把钱砸进电池包,还是投在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智能驾驶和车载系统?谁不想用有限的钱,打造最愿意买单的体验?增程只需三四十度电池,小本生意即可撑起价格和利润。问界、理想,这些新势力就是靠这点玩转市场,毛利率轻松逆袭。
钱是明面上的问题,更深层在于“体制红利”。在限牌限行的北京、上海、广州,新能源牌照成通关密码。增程一张绿牌,省购置税、拿补贴、赚积分,一举多得。豪华的PHEV(插电混动)方案太复杂,变速箱传动系统能绕地球三圈。新玩家哪玩得明白?用户偷懒是天性,谁还研究怎么切换、电怎么充?买增程,省心省事就是王道。
再说用户普遍挂在嘴边的“续航焦虑”。试问,多少人看过发布会吹的数字就买单,真让你自驾一场沪蓉高速?纯电动车扎堆服务区充电,家里老人小孩能急哭你。插混掉电更快,有电行神仙,没电全靠祖传油老虎。增程路上一脚油,八百公里随时起步。开理想、问界去外地探亲,有电省钱,有油不慌。环保?低速通勤纯属用电,城市里70%时间电机输出,碳排也下来了。那些三线、四线的小城市,充电桩连便利店还不如多。论实用性,增程的油电兼容是短中期内最香的解决方案。
技术流要说“增程是过渡方案”?笑话!拜托,行业还在等什么固态电池,今年说明年,明年说后年。宁德时代的“麒麟”,传闻2026大规模上车,你信不信?可增程当下就能堆纯电续航300公里,谁等你迭代?学界大咖杨裕生院士早发话,“增程是纯电混动的终极形态”。让发动机变成发电机,干活永远在最佳工况,油耗直接甩掉传统油车一个身位。体验贴近纯电,但毫无掉队恐惧。妥协?在中国市场这就是新标准。
当然,增程不是银弹。如果你住在大城市新区,超级充电桩排成行,每天都家门口充电,买纯电有天然优势。但中国地域千差万别,需求此消彼长,车企只顾走最赚钱的路。等到固态、电驱大突破的那一天,增程说不定能再变个花样,杀成第三种己有路线。眼下,技术进化远远赶不上用户的现实。用户期待的不是语文课本里“先进”,而是谁能解决他们的当下痛点:省心、省钱、不担心出行,没毛病。
现实就是这样。看看市场转向,就是最有说服力的投票。你爱研究黑科技,我只要开得舒服;你喊纯电高大上,我只担心中秋回老家路上没桩。增程的“落后”,其实是在特定时代、特定市场对先进幻想的一场误解。车企们已经把技术投入转向用户价值,新一代增程电池和控制系统还在不断迭代。等你那梦想中的固态车真正量产时,也许市场格局早已重新洗牌。
所以,为什么增程车会突然爆火?不是因为它真先进到颠覆世界,而是它足够懂中国百姓的用车现实。不管外界怎么吵,最终留下的,都是能最大化平衡实用与成本、体验和自由的新主流。这个道理,试驾过的人都懂。至于键盘上的那些“技术进步论”,不如等一等,现实永远比争论更有说服力。
买车?我肯定首先看增程。别问什么最牛X,能省钱、省心、不操心路上趴窝,才是最有效的“先进”。剩下的,交给未来。当下的中国市场,增程车已经给出答案。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