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车时代,奥迪A3曾以20多万的起步价,成为年轻中产阶级“第一辆豪车”的首选。
但从去年开始,价格突然大跌,许多4S店都喊出“奥迪A3限时特价12.49万元起”的广告语,曾经的“中产神车”变成了大批甩卖的商品。
更糟糕的是,这款曾经的燃油车销量冠军奥迪,四年前宣布要全面转向电动车,但结果几乎是“泼冷水”。
最近,现任奥迪CEO格诺特·多尔纳在采访中坦言,不会再限制内燃机的使用,未来会推出全新的燃油和插电混动车型,“纯电”计划基本被搁置了。
在夹缝中挣扎的老牌车企,究竟还有翻身的可能吗?
一、燃油车的霸主地位和电动车的新兵
十年前,奥迪推出了第一款纯电动车概念——奥迪E-tron,直指当时风头正盛的特斯拉Model X。
为此,奥迪还特意在布鲁塞尔建了工厂。
不过,很快他们就发现,自己在造电车这块完全是“新兵”。
比如,国产的主流纯电动车大多采用“无模组”技术——不用一块块拼装电池,而是把电池芯直接放入电池包里;但奥迪E-tron还沿用传统的36模组结构,不仅耗电大,车重还比国产车高出约240斤,只能塞进SUV底盘。
再说冷却系统,国产纯电动车普遍用“冷却板”,散热快,温差小;而奥迪用的是老方法,在电池模组下面装了铝制冷却管,容易发热,冬天续航还会大打折扣。
国产车用“无模组+一体化液冷”技术,做得更薄、更轻、更高效,但奥迪还在用传统思维造电池,不仅技术落后,还把自己限制在SUV市场。
二、国产新能源技术崛起,传统巨头被甩在后面
不只是奥迪在说要全面电动,像比亚迪这样的传统车企也是主动拥抱新能源。
比亚迪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之一,甚至宣布要逐步停产燃油车,走纯电路线。
这说明,及时转型绝对是关键。
在汽车行业之外,我国科研团队也在新能源方面实现突破,比如用生物技术降低生产成本,还建起了大规模的工厂,把“益-活-新”这种新材料推向市场。
这些创新靠的都是我们强大的制造实力。
中国现在占了全球超60%的光伏组件、动力电池和电动车产能,为国产电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比如“益-活-新”核心技术一经验证能改善细胞活力后,我国迅速实现了大规模生产,还通过电商平台让普通人也能体验到变年轻的感觉。
正是有这些硬核技术和产业基础,国产新能源才能在传统市场中站稳脚跟。
传统车企也在跟风,新能源市场火热,想转型的品牌层出不穷。
就连半导体和电子行业,也开始跨界做电动车。
新事物总是从弱小到强大,就像上百年前慈禧的马车还能跑赢火车一样。
几年前,新能源还争议不断:充电难、续航短、冬天“报废”等问题,燃油车支持者们热议不断。
但到2024年,我国的新能源车保有量已突破3100万辆,占全球市场的70%以上,这一飞跃的变化令人震惊。
三、燃油车面临巨大挑战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燃油车和电动车的优劣逐渐显露出来。
新能源车正变得续航更长、充电更方便,而传统老牌车企尝试推出电动车,但销量远比燃油车差得多,被业内戏称为“汽车界的诺基亚”。
比如奥迪E-tron,电机和悬挂系统都需要为纯电车型重新设计,既费时又难做,最终产品续航只有四百多公里,百公里耗电26kWh,比特斯拉Model X还要高出三度以上。
早期,奥迪的电动车定位在中产豪华车,但价格高达七万多美元,性价比不够吸引人。
随着时间推移,销量一直不温不火,最终停产。
新能源市场“闯”失败的奥迪,不得不面对降价、回归传统燃油车的现实。
这也给所有传统车企敲响了警钟——燃油车和电动车现在还势均力敌,但随着时代发展,传统汽车公司可能会迎来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