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SU7,车还没见着就被催着交 31 万尾款,不交就没收 5000 定金,闹到法院才要回双倍赔偿;还有人戴着小米潜水表去仙本那潜水,第四天表就进水了,售后居然说 “这表不建议潜水”,合着 “潜水表” 是看的不是用的?
我们不禁要问一句:雷总,这些话,你自己信吗?
不是质疑他的真诚,而是怀疑在资本、增长、股价、竞争的多重绞杀下,那些曾经滚烫的初心,是否早已被稀释成一句句精心打磨的公关话术?
先说说 SU7 那事儿有多离谱。海口的李女士 2024 年 7 月试驾完 SU7 Max,当场交了 5000 定金,想着等车到了验完再付尾款 —— 毕竟小米官网清清楚楚写着 “支持验车后付尾款”。结果到了 10 月,她跟销售说手头紧想延后排产,对方也答应了,说 360 天内啥时候想排产都行。
谁知道 12 月突然变卦,销售发消息说 “7 天内必须交完 31 万尾款,不然取消订单,定金不退”。李女士懵了,反问 “车都没排产,我验都没验,凭啥交钱?” 对方直接甩来协议条款,说 “合同里写了收到通知就得付,跟排不排产没关系”。
这事儿闹到法院,法官都看不下去了,直接判小米相关公司双倍返还定金,还指出小米这条款 “不公平、不合理”—— 一边承诺验车后付款,一边逼着没见着车的消费者交钱,这不就是明着剥夺人家验车的权利嘛!更讽刺的是,小米答辩时还说 “4.2 万的选配件不算买车关键因素”“导流散热不是刚需”,合着当初发布会吹得 “可街可赛”,现在成了 “日常用不上”?
这边车的事儿还没平息,潜水表又爆雷。有个博主年初买了小米 Watch S4 Sport,就是宣传能 “40 米潜水”“有 PADI 实测” 那款,带着去国外潜水。前三天用着还行,第四天表盘里就进水了,联系售后,一开始说 “人为损坏,不保修”,磨了半天同意修,却要求 “维修原因别写潜水进水”,修好后更绝,直接跟博主说 “这表不建议潜水用”。
这话一出来,网友都乐了:“那叫什么潜水表?叫‘看水表’得了!” 南京有个律师看不过去,自己买了块同款表,直接起诉小米虚假宣传。他翻出参数一看,这表标注的是 5ATM 防水,懂行的都知道,5ATM 顶多防溅水,游泳都得 10ATM 以上,专业潜水至少 20ATM,小米这是把 “生活防水” 硬吹成 “潜水级” 啊!
小米后来发声明辩解,说 “客服录音是移花接木,那是针对标准版手表的”,还强调 Sport 版有 SGS 潜水认证。可律师不买账,直接怼回去:“认证归认证,5ATM 的防水等级能不能撑 40 米潜水?我要的是实测数据,不是一张证书!” 现在这案子还没判,但不少网友已经吐槽 “以前小米是为发烧而生,现在是为收割而生”。
最让人膈应的是小米的应对态度。不管是车还是手表,出了问题先甩锅 —— 要么说 “合同没写”,要么说 “客服理解错了”,实在不行就拿法务当挡箭牌。之前 SU7 车主质疑 “挖孔机盖” 没宣传的导流效果,小米答辩时居然说 “雷军不懂结构,发的微博不算数”,还说 “0.27 公斤的下压力够用了”。合着当初发布会上海报循环播放赛车镜头,现在成了 “老板随口说说,别当真”?
想当年小米刚起步的时候,雷军天天泡论坛回用户帖,工程师每人要管 10 个马甲回复反馈,“橙色星期五” 更新全听用户的,那时候说 “和用户交朋友” 是真让人信服。现在倒好,用户交了定金就成了 “待收割的韭菜”,买块潜水表还得自己琢磨 “能不能下水”。
有老米粉说,看着小米股价这两个月跌了快三成,心里不是滋味。以前买小米是信 “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现在买完总怕踩坑。就像这次 SU7 定金案,虽然李女士赢了,但还有多少消费者没精力跟大企业耗?潜水表的事儿,就算最后鉴定没问题,售后那句 “不建议潜水” 也寒了不少人的心。
其实大家不是不能接受产品有瑕疵,毕竟谁没犯过错?可小米现在连 “错了就认” 的态度都没有,反而拿各种条款、认证当挡箭牌,把 “和用户交朋友” 变成了公关话术。雷军总说 “互联网思维是群众路线”,可群众路线不是让用户看你演戏啊!
现在再看雷军说 “营销就是和用户交朋友”,总觉得有点讽刺。朋友之间会藏着掖着条款吗?会收了定金就变脸吗?会卖个潜水表还得让你猜 “能不能下水” 吗?显然不会。希望小米能早点醒过来,别把当年攒下的口碑,全败在这些 “套路” 上。
你们买过小米的产品吗?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糟心事?评论区聊聊,咱们看看还有多少人被小米的 “朋友” 人设骗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