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压燃式、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检测的重要性与背景
车用压燃式发动机(主要指柴油发动机)和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如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发动机)作为商用车、公交车及部分乘用车的核心动力源,其排放特性和运行效能直接关系到城市空气质量、能源消耗及公共健康。随着全球环保法规日趋严格,此类发动机的检测成为控制移动污染源的关键环节。柴油发动机排放的氮氧化物(NOx)和颗粒物(PM)是雾霾主要成因之一,而气体燃料发动机虽燃烧相对清洁,但未完全燃烧的甲烷(CH4)及氮氧化物仍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因此,系统性检测不仅是满足法规认证(如国六、欧VI标准)的必要前提,更是发动机研发、生产质控、在用车合规性核查及后处理系统评估的核心手段,对推动交通运输领域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的检测项目和范围
检测项目涵盖发动机排放特性、性能参数及关键部件可靠性。主要包括:(1)气态污染物检测: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及二氧化碳(CO2)的浓度与质量排放量;(2)颗粒物检测:颗粒物质量(PM)与颗粒数量(PN),重点关注直径小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3)烟度检测:通过不透光烟度计评估可见污染物;(4)燃料消耗率与发动机性能:包括功率、扭矩、燃油经济性及怠速稳定性;(5)车载诊断系统(OBD)功能验证:监控与排放相关的故障代码及传感器响应。检测范围覆盖新型发动机型式核准、在用车定期检验、维修后性能复核以及后处理装置(如SCR、DPF、TWC)的效能评估。
使用的检测仪器和设备
检测过程依赖高精度分析设备与专用台架系统:(1)排放分析系统:包括非分光红外分析仪(NDIR)用于CO/CO2测量、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用于HC分析、化学发光分析仪(CLD)或非分散紫外分析仪(NDUV)用于NOx检测;(2)颗粒物采样装置:全流或分流稀释通道系统,配合滤纸称重法(PM)和凝聚核粒子计数器(PN计数器);(3)不透光烟度计:测量柴油机排气烟度;(4)发动机测功机:电涡流或电力测功机,模拟实际负载与转速工况;(5)OBD诊断仪:读取故障码与实时数据流;(6)环境参数监测设备:温度、湿度及大气压力传感器,用于数据校正。所有设备均需定期标定,确保量值溯源至国家标准。
标准检测方法和流程
检测遵循标准化工况循环与实验室规范:(1)预处理阶段:发动机暖机至稳定温度,安装采样探头与传感器,检查系统密封性;(2)工况循环测试:根据适用标准(如WHSC、WHTC循环)运行发动机,在测功机上模拟瞬态或稳态载荷,同步采集排放数据;(3)采样与分析:使用定容采样系统(CVS)连续稀释排气,通过滤纸收集颗粒物,气体分析仪实时记录污染物浓度;(4)烟度测量:在自由加速或加载减速过程中,用烟度计连续监测排气不透光率;(5)数据后处理:依据标准公式计算各污染物质量排放率(g/kWh),并校正至标准环境条件;(6)OBD验证:模拟故障条件,确认诊断系统能否正确触发报警。全程需记录环境参数、发动机运行数据及设备状态,确保检测可追溯。
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检测活动严格遵循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1)中国标准:GB 17691《车用压燃式、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与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是最核心依据,其中国六阶段标准同步引用了欧洲技术框架;(2)欧洲标准:欧盟法规EC 595/2009及后续修订,对重型发动机提出欧VI限值,测试循环包括WHSC(稳态)与WHTC(瞬态);(3)国际标准:ISO 8178系列针对非道路发动机,但部分方法可参考;ISO 16183适用于重型车辆排放测量;(4)OBD规范:GB/T 38697.1及ISO 27145定义了诊断通信与监控要求。此外,实验室需符合ISO/IEC 17025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检测结果权威性。
检测结果的评判标准
检测结果需比对法规限值及技术规范:(1)排放限值:以国六阶段为例,柴油机NOx限值为0.4 g/kWh,PM限值为0.01 g/kWh,PN限值为6×10^11 #/kWh;气体发动机需满足0.5 g/kWh的NOx及0.16 g/kWh的NMHC限值;(2)烟度指标:自由加速烟度不超过1.2 m⁻¹(不透光率)或加载减速峰值烟度不超过限值;(3)一致性因子:考虑测量不确定度后,批量生产发动机的排放结果不得高于型式核准值的1.1倍( conformity factor);(4)OBD合规性:所有排放相关故障必须在指定阈值内激活报警,且无漏报、误报;(5)数据有效性:工况循环中功率、转速偏差需在±2%以内,环境参数校正符合标准公式。超标结果将导致型式核准撤销、在用车召回或维修指令,直至复检合格。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