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还在卷配置,国家已经掀了桌子:一个App正终结4S店模式

坏了,菜了,大事不妙了。

今天的新闻简报里,藏着一个让所有车企老板看了都想拔网线的魔鬼细节。不,我说的不是那个什么9月汽车产销破300万辆,这种数字游戏,都是说给资本听的催眠曲,跟我们老百姓有半毛钱关系?也不是那个全国机动车保有量4.6亿,这只能说明堵车会越来越离谱,我每天上班堵在高架上思考人生的时间又可以多出半小时。

车企还在卷配置,国家已经掀了桌子:一个App正终结4S店模式-有驾

我说的是这条:“11月1日起,购置国产新车不需要再到车管所验车,通过‘交管12123’App便可选号、上牌。”

就这一条,看似平平无奇,实则已经给整个汽车行业的营销模式,来了一记结结实实的背刺。

讲真,为什么这么多年来,4S店模式能活得这么滋润?真的是因为他们的销售顾问比较帅,还是他们送的脚垫比较香?都不是。核心在于,他们掌握了一个关键的、无法被线上替代的环节——上牌。

车企还在卷配置,国家已经掀了桌子:一个App正终结4S店模式-有驾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亲身经历过那个年代。买车这个事儿,最折磨人的不是选车,不是砍价,而是最后那个上牌流程。你得请假,得早起,得在一个酷似上世纪县城招待所的大厅里,跟几百号人一起,闻着汗味和二手烟,排着望不到头的队,对着无数张表格发呆。你不知道该找谁,不知道下一个窗口在哪,每一个穿着制服的工作人员都像是修仙小说里闭关千年的长老,对你的问题爱答不理。

这个时候,4S店的销售就像是天神下凡,拍着胸脯跟你说:“哥,交给我,您回家喝茶,我们有‘一条龙’服务,也就多收您个两三千服务费。”

就问你,在那个人生地不熟,精神即将崩溃的时刻,这两三千块,你给不给?你不仅给,你还得感恩戴德,觉得这钱花得太值了。

这就是线下渠道的“玄学”护城河。它建立在信息不对称和流程的繁琐之上。它不是卖车,它是卖一个“确定性”,一个“省心”的幻觉。

但现在,国家直接把桌子掀了。

一键上牌,手机搞定。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4S店手里最后一张,也是最硬的一张王牌,直接被没收了。那个曾经让他们理直气壮收取“服务费”的“龙”,被一刀砍了。以后你买车,就像在网上买个手机一样,下单,付钱,车送到家门口,你自己打开App,啪啪点几下,牌照寄到家。

整个交易闭环,彻底线上化了。

这个时候,传统车企的经销商们,心态直接就崩了。他们会发现,自己存在的意义,突然就变得非常可疑。他们一直以来引以为傲的“服务”,瞬间变成了一个笑话。就像一个苦练了三十年“金钟罩铁布衫”的大师,结果发现人家现在打仗都用高达了,你的功夫再好,一炮就给你干没了,你练了个寂寞。

所以你再看另一条新闻:“京东11月9日将发布一款新车,三方联合推出,不直接涉及制造。”

这就有意思了。以前大家看这种新闻,第一反应是嘲笑,觉得互联网公司又在“不务正业”、“整花里胡哨的”。一个卖电器的,你懂什么车?你连发动机和电动机都分不清,还想造车?

但现在你再看,味道就完全不对了。

京东压根就没想过要自己下场去踩那些造车的坑。它要做的,是“道诡异仙”里的那种借壳飞升。它的核心逻辑是:既然车本身已经越来越像一个标准化的“移动智能终端”,既然最后的上牌壁垒已经被国家用一个App给推平了。那么,卖车和卖一台冰箱,在渠道逻辑上,还有本质区别吗?

车企还在卷配置,国家已经掀了桌子:一个App正终结4S店模式-有驾

没有了。

京东的回应非常鸡贼,说“不直接涉及制造”。这话说得太有水平了,翻译过来就是:“打打杀杀的事情你们车企去做,你们去卷价格,去卷配置,去卷技术,打出狗脑子来才好。我呢,就安安静静地当个渠道商,一个卖‘移动冰箱’的平台。”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把京东造车比喻成一个移动的冰箱,好像有点离谱,但你仔细想想,又好像没毛病。

这个世界正在进入一个“掀桌子式竞争”的黑暗森林。以前大家还讲点武德,我降价,你送保养,大家在存量市场里互相捅刀子,但好歹还留着一张桌子吃饭。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是有人直接把餐厅给爆了。

从小米入场开始,这个趋势就不可逆转。小米用互联网的玩法,把定价逻辑、营销逻辑、渠道逻辑全部重塑了一遍。它告诉所有人,车可以不赚钱,靠的是后面的生态。

如果说小米是把餐厅里的蛋糕给端走了。那现在,政策的改变和京东这种平台的入局,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给你放过。

他们正在联手把“买车”这件事,从一种复杂的、充满玄学的、需要专业服务的“重决策”,变成一种简单的、透明的、跟买手机没区别的“快消品”。

当买车真的跟买手机一样简单时,你觉得用户还会在乎什么4S店的微笑服务吗?还会在乎那些销售顾问给你吹得天花乱坠的技术名词吗?

不会的。

用户只会打开App,像选手机一样,看参数,看价格,看评价。谁的配置高,谁的价格低,谁的差评少,就买谁。简单,粗暴,高效。

这对于那些靠品牌“玄学”溢价活着的品牌,比如奔驰,简直是末日降临。奔驰最值钱的是什么?是它的三叉星徽,是它背后一百多年的品牌故事,是你开进4S店里,销售顾问给你端上来的那杯咖啡。这些东西,共同构成了一种“信仰”。

但当购买行为被彻底线上化,这种信仰就会被迅速解构。App上冷冰冰的参数对比,会把所有“玄学”都打回原形。你的信仰,在别人眼里,可能就是一行“百公里加速比XX慢2秒”的数字。

这就是反技术崇拜与民粹解构的终极体现。你以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是高达?不,有时候就是那个不起眼的App。你以为自动驾驶的关键在特斯拉的FSD?错,关键在于一个敢在马路中间横着走的老头乐,只要大爷躺得快,你的AI算力再强也得认栽。

所以,别再吹什么产销300万辆了,也别再算什么保有量了。妈的,时代变了!

整个汽车行业的底层逻辑,那个运行了一百多年的基本盘,正在被釜底抽薪。车企们就像一群在沙滩上用沙子建城堡的孩子,还在为谁的城堡更高更漂亮而争吵,却没发现,那个叫“线上化”的涨潮,已经来了。

要么成仙,要么成盒。要么彻底拥抱变化,把自己也变成一个“App”上的快消品,要么就只能被时代的浪潮拍在沙滩上,成为历史的压缩毛巾。

就问你,怕不怕?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