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一辆车无非就是两点:能开、能停,至于装点“高级感”“安全感”,那都是大伙闲得发慌。可你要问我,面对仰望U8L鼎世版这辆所谓的“水陆两用豪车”,我怎么就偏想多聊几句?咱们买车到底为了啥?面对今天花里胡哨的新玩意儿,是不是应该想一想,这玩意离普通人的生活到底还有几公里?
先说说外观吧。仰望U8L鼎世版这波“鼎”式审美,确实有点新鲜感。一上路你绝对不会认错,这巨大的格栅,两边99颗LED灯珠排列得跟在向你眨眼睛。有人觉得,这是一种气场,是身份象征;但我仔细想想,咱们开辆车出去,是为了解决出行,还是想让全世界知道“我来了”?你说说,这天眼似的前脸,究竟是怕别人认不出来,还是怕自己输给同价位的“隔壁老王”?
再往下说,安全性被说得就跟地球仪一样全面。“易四方”技术平台,四个电机能各自决定人生方向。高速爆胎能控,车还能漂浮防溺水,原地掉头没问题,这些听起来非常厉害,很像小时候看钢铁侠、变形金刚时的震撼。可我就有个疑问了:原来买台接近160万的新能源SUV是为了哪天万一开沟里,能漂起来、还能“救命”?
你说爆胎防失控,听着确实是好功能。但你我真遇见的次数有几回?真正能救命的时候,是司机有没精神、车后备箱有没安全锤、路上有没有坑。再有主动晕车防护——这名字起得好像宇航员专属座椅。以前晕车的人不喝水贴风油精吗?现在直接用智能阻尼器帮你“点穴”,把头晕清个八九不离十。科技发展我支持,但——晕车这事别还是得量力而行?自动抗晕能有多大作用,没人敢跟你打保票。
云辇-P+智能液压悬架这东西,直白点,其实和大沙发差不多,就是更高级更贵。他能帮你过滤颠簸,减轻侧倾,开着确实舒服点儿。可我还记得,咱老百姓小时候最大的希望就是有辆“结实不坏少毛病”的好车。现在,弹簧都快成历史了,车里除了方向盘都是小电脑。要换个零件,动不动就要返厂升级。不禁问一句——买辆车到底是买“人能掌控工具”,还是变成“被工具牵着鼻子跑”的那群人?
当然,我丝毫不否认这些国产尖端科技带来的改变。毕竟,没有流汗的工人,就没有这些被喊破嗓子的新名词。你说“鼎为魂”,黑胡桃木内饰、羊毛脚垫,全身上下都在喊奢华感,我真信做工是下了血本。可要我说,车再好,路在人脚下,如果这路走得太远,和咱们踏实本分的生活还是离了几步远。你让我选,我琢磨半天就想:到底,豪车到底服务谁?
细究细想,车企卷“高科技”好处肯定有,不然新能源凭什么和传统混个脸熟?问题是,谁在买单?是梦里数钞票的年轻人,还是手里捏着拆迁款的大爷大妈?都是。这波技术潮让豪车续了命、续了话题,但又有多少“普通人”真要加钱体验呢?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14亿人里,有多少人需要水陆两用?北京这两年洪水灾害,但真需要开着一台160万SUV下水自救的有几个?更多的情况,其实大家平安上下班已算万幸。企业用“极端情景”营销,也不是不可以,只是得问一句:羊毛出在谁身上?我们真的需要这些“万一用一次”的高科技吗?
有时候我觉得,最大的安全感其实还是来自自己。会开车、懂路况、不乱闯、不瞎作,这种“智商上的安全”比什么黑科技都强。当然,科技向善我是认同的。你说撞了能自动稳住、加减速柔和减少晕车、行驶中自适应悬挂,都是好事,可新鲜归新鲜,别让普通驾驶员成了技术的“弱智儿童”——什么都靠电脑,连油门都不敢大脚踩。
到头来,一辆车值不值,得看能不能让你放心、顺心、合心意——而不是一味地炫耀参数、堆砌名词。那些浮夸的宣传、炫技的噱头,最后会被市场的水冲刷干净。真正能坐得住市场、有实力长红的,还得是让老百姓开着踏实,用着顺手。贵不是原罪,但贵和有用之间,应该有平衡点。
我挺佩服能把事情做到极致的人,毕竟每个社会都需要创新的样板和洪流。可“仰望U8L鼎世版”原本就是给一小撮人定制的“梦中情车”,更多的人只会远远看看,或者当作酒桌谈资。那自动调节底盘的铁汉柔情、99颗LED灯组的江湖气场、羊毛地垫的软绵温情,终归只能点缀一二,并不能成为大家所需。
你看,车市走到今天,性价比和个性化打的就是拉锯战。当汽车像手机一样卷配置、堆算法、冲科技的时候,别忘了大多数人只是希望雨里别漏、电池别炸、踏板别卡、价格别太虚。安全感不是泡泡浴,也不靠灯光撑场面。真走到变天变水的那天,绝大多数人依然希望自己开着的是一台靠谱耐用的工具车,而不是要配备侦察仪、能涉水能漂移的“超级座驾”。
不断创新没问题,咱们也为中国车企崛起拍手叫好。但希望在流光溢彩的外衣之下,每一步都能扎进生活的泥土里,别光在大佬的朋友圈里飘着,而是实实在在开上普通人的马路。未来的车可以“仰望”,但咱们的脚步还得踏实,安全不是炫技,豪华得有温度。生活还得继续往前走,车子终究是载着老百姓的衣食住行。
最后,只能说:技术再牛,也得接地气。否则,水陆两用也只能停在朋友圈里当故事讲讲,还得靠咱们两条腿把日子赶好。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