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同路不同命 名爵沃尔沃的天壤之别
同为中资收购的欧洲汽车品牌。
一个全球年销76.3万辆。
一个国内季度销量仅2.5万辆。
根源何在?
🌟 品牌战略:尊重与融合的差异
沃尔沃被吉利收购后。
坚持“放虎归山”策略。
吉利并未盲目整合。
而是让沃尔沃保持独立运营。
瑞典总部保留。
管理层留任。
研发体系依旧。
沃尔沃还是那个沃尔沃。
但获得了吉利的资金支持和中国市场资源。
名爵则不同。
2005年南汽收购MG。
仅获得品牌和部分资产。
核心技术专利并未同步转移。
2007年上汽接手后。
名爵彻底融入上汽体系。
从设计到生产。
全面依赖上汽技术。
英伦血统逐渐稀释。
品牌个性越发模糊。
🔧 技术积淀:真底蕴与空招牌
沃尔沃手握王牌。
City Safety城市安全系统。
Drive-E高效发动机。
被收购后。
吉利更注资110亿美元。
助其开发SPA可扩展平台架构。
技术反哺吉利。
联合推出CMA架构。
领克。
极氪。
相继诞生。
真正实现了技术协同和双向赋能。
名爵呢?
缺乏核心技术支持。
车型依赖上汽通用技术平台。
自主研发突破有限。
试图主打运动基因。
但产品动力总成屡遭投诉。
干式双离合等问题频发。
口碑持续受损。
🌍 市场布局:全球视野与内外失衡
沃尔沃借助吉利。
深度开拓中国市场。
同时保持全球出口。
欧洲市场年销37万辆。
中国成为其全球最大单一市场之一。
真正实现“第二本土市场”战略。
名爵海外表现不俗。
甚至多次夺得中国单一品牌出口冠军。
MG4 EV在欧洲紧凑电动车市场表现亮眼。
但国内市场严重滞后。
没有稳固的国内市场根基。
海外战绩也难以弥补本土失利。
📉 产品与定位:清晰与模糊
沃尔沃始终坚守豪华品牌定位。
安全。
环保。
北欧设计。
标签清晰。
产品线从XC90到S90。
持续高端化。
名爵定位反复摇摆。
从英伦风到运动范。
再到年轻化。
不断变换。
车型价格持续下探。
从MG7的15万以上。
到MG6的10万区间。
再到MG5主攻8万元市场。
品牌价值不断稀释。
💡 启示:收购绝非一买了之
吉利的成功。
在于对沃尔沃的尊重。
保持其独立性。
同时赋能资源。
上汽对名爵的整合。
则过于彻底。
使其丧失了独特性和品牌灵魂。
收购的不仅是品牌和工厂。
更是技术、人才和管理体系。
缺乏技术内核的品牌收购。
犹如购买空壳。
后续发展必然艰难。
🚗 未来之路
沃尔沃已全面推进电动化。
名爵仍需寻找在国内市场的立足之本。
收购只是开始。
如何运营才是真正的考验。
并非所有收购都有美好结局。
思维差异。
战略选择。
执行能力。
共同书写了最终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