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今年成都的“引擎声”格外热闹,哪怕你混不进去展馆,人声和嗡嗡的议论声也能在北门外的奶茶店门口听个八成。
你会发现,但凡是讨论智能汽车话题的地方,都绕不开“鸿蒙智行”这个热点词儿。
话还没有完全聊开呢,那一圈围堵展厅的人墙,已经让人怀疑:这是逛车展还是看明星签名会?
而这个周末,论引爆车圈眼球的选手,问界全新M7绝对要排C位。
说起来,鸿蒙智行这次是全家福首次同台亮相,五大“界”齐上阵,展示队形简直有点像当年F4出道,自成一道风景线。
不过,要论谁是本次的顶流,唉,还是那辆闪闪发亮的、全身焕新的“全新M7”。
你别看这名字好像没啥新意,还是那个M7。
可实际摸到,眼见为实,老铁,除了叫法没换,哪儿哪儿都不一样了。
外观上,既有家族脸谱的那点影子,跟大哥二哥多少沾亲带故吧?
但你要细看,又暗藏新心思。
内饰也不再是传统印象里的“中庸,不出错”,整体设计风格有点突破,都说鸿蒙智行专注智能座舱体验,这下瞅着是名副其实了。
更何况,这回配置分增程和纯电两条线。
布局也给你细分得明明白白,五座、六座任选。
同台竞技的排场还真够大。
不过说实话,大家现在心头上最痒痒的那点,无非还是一个——“你这价格敢不敢感人点?”
对吧,谁都希望新东西上场给点诚意,最好狠狠击穿心理价位,让大家“大呼真香”。
可转念一想,又觉得悬。
鸿蒙智行目前这波子品牌,不急着打价格战,他们好像就没那个画风。
赛力斯问界品牌也不至于直接“自割韭菜”,太委屈自家老用户。
所以市场普遍预期是,新款M7估计不会大跳水,不至于和老款价格差太多,厂家还得讲个长远生意。
不过,即使价格“安全落地”,以这辆全新M7的产品实力,未来在车圈里扛起“顶流担当”这牌面,怕是铁板钉钉的事。
说到销量,这两年国内大型SUV市场热得像老北京的铁板烧。
谁家能立住脚,那才叫一个真本事。
6月、7月的数据就摆在这儿,M8飘红两万多台,M9稳居万台俱乐部,一骑绝尘。
用网络热梗来说,这简直就是“遥遥领先”。
甚至M8一个月卖得比排第三、四、五加起来还猛,这画面够直观了吧?
这不是产品力是什么。
有的网友还开玩笑:“以后要进中高端SUV圈,得先拜问界三兄弟过山门,没点两把刷子还真上不去。”
有人爱打比方,说问界这“789组合”就像NBA球队那三巨头,只要新M7这个‘小妖’一上线,月销能破三万,那等于把这车市牌桌彻底洗牌了。
剩下的友商们,你还敢拼高端吗?
难啊!
瞅瞅近两年的行情,国外老强队BBA(你懂得,奔驰宝马奥迪),国内新晋豪门蔚小理,谁不想“杀高端”?
梦想都很美,但现实很骨感。
竞争打红了眼,一不留神,这些玩家纷纷都改走务实派,转身“降价求生”,宁愿利润薄也要拼销量先活下去。
但降完价,销量有没有飙升?
也没见爆炸性逆袭,市场就这么倔。
那问题来了,为啥赛力斯问界这一波能反向操作,顶住压力屹立不倒?
一个关键点,还是产品力和品牌力。
说实话,这三年智能电车洗牌期,谁不是一边充电一边加油?
你要拼智能,拼空间,拼新能源体验感,问界总有点属于自己的独门秘籍。
另一个赛点就是市场节点。
快到国庆了,一年里车市的黄金周没有之一。
这档口销量能拉一波的,后头基本都过得去,能拿到增量的玩家不多,而且接下来L3级自动驾驶要实装,这就是又一次大洗牌了。
到时候,插句废话,谁的技术能落地,谁就有机会把蛋糕分得再大一点。
说到这儿,不能不聊聊幕后财务的那点“门道”。
赛力斯最近半年报,一摞冷冰冰的数据亮出来,其实也蛮有说服力。
几个核心指标——净资产收益率、单车均价、单车盈利、单车毛利率——在行业里都是“不虚谁”。
尤其是单车盈利,尽管还是比特斯拉低一点点,但考虑到赛力斯猛砸研发投入,后劲儿其实还挺强。
这些钱投下去换回来的,不光是技术壁垒,更是后续能持续跑赢的资本。
而且,利润水平稳住了,未来一点点提升是不成问题的。
你甚至可以理解为:现在变现慢点,以后爆发力更足,这很“赛力斯”。
讲真,有人会好奇,资本市场怎么看?
别忘了,8月份赛力斯股价经过一波技术修复,走势开始回暖。
都说“金九银十”见真章,接下来行情若真照这样走一波新高,至少,故事讲得成立,预期没白给。
这场戏确实越来越热闹了。
细数下来,其实智能汽车圈的竞赛,不就是场多维拼杀吗?
外观设定要抓眼球、内部体验得有惊喜,动力系统、驾驶感奥义不能落下,谁家还能卷个性价比,那更是“王炸”。
用户不傻,钱包虽然捂得紧,但识货。
尤其是想到新能源汽车市场卷到现在,不是谁都还敢一口气冲高端。
M7能凭啥屡上热搜?
说白了,靠的还是综合实力,所谓“主角光环”其实不是全靠营销吹出来的。
你看现在网上讨论新M7的小插曲,说是小定从9.4推迟到了9.5。
大家纷纷表示无所谓,只要真有好车,哪怕晚上一天也能等,甚至有车主“许愿”:上市那天早点官宣真价格,给大伙一个痛快。
聊到这里,其实有点明牌了。
新M7亮相,不光带动了展会流量,也给整个新能源SUV细分市场加了一把火。
所有盯着高净值客户的品牌,都绕不开被动应战,不然就真被挡在门外。
有的品牌明知道打不过这“三兄弟”,也要佯装无所谓,暗中调低售价、推出新款,就是为了捱过这波换代压力。
市场上的“价格战”,看着有趣,实则刀刀见骨。
有时候你看着某些品牌中低端拼命卷权益,频繁活动,但终究很难威胁到牌桌中央的巨头。
反观问界789,倒像那个站在拳台中央的重量级选手,爱谁谁,上来都得敬畏三分。
讲到赛力斯财报,再做点展开补充。
单车均价能坚挺,说明产品定位准。
能盈利,那更离不开成本把控和品牌溢价。
毛利率高其实背后也藏着一个故事——智能汽车领域的技术红利和供应链整合力。
能把毛利率做到这一线,除了自有研发支撑,更是对上游有强掌控。
别家一味靠销量平摊成本,赛力斯早就在细分市场布局差异化路线,甘愿做“慢工出细活”的那类选手。
你要真对比国际顶流,那就需要有耐心。
不见得现在摆在明面数据就能代表全部竞争实力,毕竟电车智能化还是长跑而非百米冲刺。
最有意思的是行业的表面热闹,背后其实充满了未解之谜。
每次新车上市,外界就调侃:“又是缺订单的大年?”
现实却是,谁能抓住智能化转型的试点、技术升级的风口,谁的未来才叫稳。
想想那句老话——“风口之上,猪都能飞”,但只有能飞得稳、能扛风的,才能最后站住天花板。
全新M7,这回真有资格成为“最靓的仔”了。
这一切并不是纸上谈兵。
透过车展人潮、销量数据、行业现状,你大致能嗅到中高端智能SUV的“动力源”蚕食传统格局。
谁也没有必胜剧本,但有的人已经把棋下到了别人想象之外。
和以往的汽油车时代不同,现在消费者更在乎技术和体验的综合升级。
传统强队BBA依然有底蕴,但在新周期下也不得不低眉顺眼“接地气”打价格战,不容易。
智能电车的竞赛,说白了,就是一场认知、资源、技术“三重维度大比拼”。
最后再来一句闲聊,赛力斯股价动向,本就是对经营能力的“民间投票”。
大家都盯着“金九银十”后的成绩单,满心期待接下来财报新花样。
看多看空,都有立场,市场的选择其实很实在——谁能真正提高产品力,谁有技术落地能力,谁就在牛市里赢得更多掌声。
有一说一,大浪淘沙之后的车市,能站在舞台中央鼓掌的,还得是那些既能抓得住趋势、又能沉得住气的品牌。
你们怎么看全新M7的未来,谁最有可能打破这“三巨头”格局?
留言一起盘盘呗!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