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本震撼登场全面革新

最近很多人一提到汽车行业,都会感慨一句:“这车卖得这么便宜,企业怎么活下去?”数据确实挺吓人。以特斯拉为例,Model 3和Model Y频繁降价,国内市场起售价甚至已经逼近20万元区间。一辆新能源汽车卖得比一款中型合资油车还便宜,几年前谁能想到?但更吓人的是,这种“降价风暴”不是个别人搞事,已经在整个行业卷起来了。今年一季度,国内新能源车平均售价直接降了20%,而头部车企的降价幅度甚至超过30%。这看起来就很魔幻。谁都知道卖车成本很高,电池、芯片、研发、劳动力……哪样省得了?这么干还能赚钱?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要么赔本赚吆喝,要么这行业彻底疯了。

先别急着下结论。我们捋一下这个“挺吓人”的现象,看看它背后到底是什么逻辑。

首先,降价到底对车企利润意味着啥?我们可以先看看特斯拉的财报。2023年一季度,特斯拉整体毛利率从2022年底的25.6%硬生生跌到了19.3%。按他们自己的说法,这是近两年最低的毛利。光是这一轮价格战,特斯拉的单车利润就掉了30%以上,真是割肉操作。但重点是,特斯拉还能坚持,这说明它有底气。去年一整年,特斯拉全球卖了131万辆车,营收814亿美元,净利润125亿美元,利润率15%的水平在整个汽车行业里相当罕见。换句话说,它降价前赚得确实多,哪怕毛利掉下来,也还能维持一个不错的盈利状态。

这个时候,你可能会想,那别的车企是不是也能这么“甩着玩”?答案是——大部分不行。比如传统燃油车企,降价的空间就很有限。我们拿国内的长城汽车举例,它2022年整年的毛利率是16%,净利润率不到5%。新能源转型投入还没完全回本,能不能赚钱主要看销量能不能顶得住。而它在一季度的销量是多少?不到27万辆,同比还下降了3.6%。这就很难受了:既没量,也没利润。再看造车新势力,理想、小鹏、蔚来这些企业,虽然新能源身份跟特斯拉类似,但财报数据却是另一番风景。2022年,蔚来毛利率不到14%,小鹏汽车更直接跌到负数。如果想跟特斯拉拼降价,靠什么?烧钱吗?

数据一对比就明白了,降价表面上是“卷消费者”,但背后其实是企业对自己的成本管理、市场地位和生存能力的检验。特斯拉敢这么打,是因为它从生产到供应链再到品牌溢价,都有一定护城河。别看它一季度的利润掉了,营收还是同比增长24%。这说明降价吸引了足够多的消费者,销量上来了,规模效应也上来了。甚至有人说特斯拉是在“用降价逼死对手”,这个说法虽然激烈,但也不是全无道理。

不过,事情也没那么简单。降价真的不危险吗?严格来说,它是个双刃剑。对任何车企来说,降价的核心目的是抢占市场份额。但市场是有限的,尤其在中国这个已经高度竞争的新能源主战场。一季度,国内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已经超过30%,也就是说,潜在用户越来越集中,增量空间越来越有限。如果降价能换来短期销量增长,但长期造成品牌溢价下滑和用户信任流失,那损失就大了。所以,降价是个权衡——短期策略还是长期布局?是“逼死对手”,还是“慢性自杀”?这就看企业的布局能力了。

新版本震撼登场全面革新-有驾

再说行业整体,其实降价也不是新能源车独有的事。传统燃油车企转型压力大,也在疯狂促销。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湖北、河南等地直接补贴燃油车,价格比新能源还低,简直就是给燃油车续命。问题是,这些“便宜车”能对抗新能源吗?从销量看,效果有限。新能源车的用户黏性和体验优势已经打出来了,买了新能源的消费者很少再回头去买燃油车。这才是降价背后更大的行业背景:新能源车已经占了大势,燃油车被迫断臂求生。

那么,特斯拉这次推出更长的Model Y新版本,是不是也跟降价抢市场有关?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一方面,推出加长轴距、三排座椅的新版本,明显是想扩展潜在用户群,吸引那些有家庭需求但还没被新能源车完全打动的消费者。另一方面,这款车专供中国市场,也说明特斯拉在“拼细分市场”。它不止在抢量,还在抢结构。降价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新品和定位才是它更大的杀手锏。

所以,如果回到降价这个话题,有两件事很重要:第一,企业到底是不是乱花钱?第二,它的下一步是什么?

特斯拉的降价其实是战略性亏损。它的核心技术、品牌认知、产品覆盖面都决定了——它在中国市场不是靠“单车利润”活着,而是靠“份额+规模”。但对于其他新能源车企,尤其是还没跑出头部的玩家,降价可能就是“没活路的挣扎”。更别提那些转型中的燃油车企,它们的降价多数是缺乏长远规划的临时补救,用一句话说就是:能挺一天算一天。

看着吓人,但往深了拆,背后其实有章法。特斯拉的打法虽然激进,但它踩得稳。我们真正要关注的,是这个行业是否能保持技术上的持续升级,用户市场的扩展是否足够快。表面的降价是斗争,深层的竞争还是产品力和效率的较量。比起被“吓住”,更重要的是看清这场博弈的下一个转折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