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你想想吧,油车20万级别的,买回来用个10年。每年油费算个万八千吧?总共也就10万出头。到头来,剩下的车还能值个三万左右,摆在二手市场上,谁买账?反正我身边修车的师傅说,油车就是耗着,油耗越大,折旧越快。其实这个逻辑我也能理解——生活中谁不嫌麻烦?你买个景逸或者宝骏,十年后顶多赔不过三五千,谈何赚呢?关键是开十年,那油费都得比车价高不少。
但除了油费以外,保险、保养、维修的价格也是个大坑。比如我朋友开国产SUV,偶尔去4S店,修个刹车片就一个千。换个火花塞,花掉的钱能帮我买个新手机了。这些细节其实也决定了二手市场的贬值速度。去年我翻了翻老朋友朋友圈,那个15万的车,三年几乎跌掉一半价。
没细想过这个问题?电车的成本更低一些。虽然充电桩还在普及阶段,但用电费计算,10年的总花费可能只有油车一半还多一点。举个例子,充满电大概50元,家里充电,夜里便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相较之下,同样大小的油箱,十年用掉的油费起码得10万。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假定百公里油耗8升,7元,每跑100公里的油钱是56块。一个工作日跑200km,一年上班用400个工作日,也就得花掉大概4.5万油费。十年下来,也就差不多45万油钱——这个估算不算很夸张吧?而如果是电车,百公里耗电20度(大概10块),每天跑200km,十年总电费顶多2万到2.5万,简直便宜到让人想哭。
当然也得说,购买成本上,新能源车还相对偏高。以我观察的几个品牌来说,比如北京现代的EO羿欧,指导价在12万多到15万这个区间。这个算是真心不便宜,但比起十年前的纯电车,价格还是降了一些。其实我顺便还查了下,2025年上市的这款车,它的续航达到了540公里—这个比起几年前的国产电动车,提升得很明显。
可是——别忽略了充电的便利性和基础设施的问题。对,我知道,很多大城市充电桩多。不代表农村、偏远地区也方便?我认识一个朋友,他还在用快充充电,但每次都要排队半小时以上,实在不舒服。假设你每天都充电,几年的连续使用可能都会遇到充电不足的问题。
一线城市,电价还在上涨,充电的价格波动也大。有次我朋友试了个预计每月电费120元,但冬天给暖气和充电同时开,发现虚假广告般的结算单比你想象的还要高。充电的时间成本和充电站的不确定让人挺烦的。
说到了混动,这个倒是个折中的方案。20万左右的车,使用十年,油电结合,油费大概能控制在4万以内,卖掉还能剩个三万——这个还挺实在。混动的优势就是在油耗和成本上找个平衡点,毕竟完全 independant(完全独立)只是理想状态。实际中,技术成熟度还不够优化,复杂的研发和供应链博弈倒是影响整车品质。
你会不会觉得,有时候厂商在宣传新车零排放还绿色环保,其实我心中总有个疑问:真正能做到的有多少?新能源车的绿色还得看充电的能源结构。有个朋友跟我说:你知道吗,其实很多新能源充电站背后用的都是煤电?我心里一惊。没查,但确实有人私下说用煤发电的比例很高,说不定还在70%以上。绿色出行的前提之一,是电源的绿色化,否则就变得貌似绿色。
我个人猜测,也许未来几年的市场走向,是丰富的充电桩+更低的售价+更快的充电速度,但短期内,你还得面对电池衰减、充电排队、成本偏高的现实。而油车的十年卖出3万的生存逻辑,就是:你收入有限,买个实用的车,开起来舒服点,不用担心未来的残值。
说到残值,我记得某个销量排行榜上的老朋友,说:你别只看价格,二手油车的残值,没你想象的那么差。我还算过一笔账,保值率大约在40%左右——即便如此,十年前那个几万块买的国产车,三年后卖掉也差不多剩下了几千块。
这让我想起另外一个点:车子用几年折旧完了还不算最惨,最烦的可能是折旧快、维修多、油钱高的三重挤压。
突然想到一件事:我看过一些新闻,某些地方在鼓励新能源车上牌优惠,个别城市甚至免收号牌费。你会不会觉得,这也是个福利,但其实是给油车吃了个定心丸,让大家脱离经济理性,直接追绿色标签。但到底,我们真的相信每个人都追求环境友好,还是只在乎短期优惠?
(这段先按下不表吧)你平常用的油车是多少公里一年的?会不会觉得这个折旧统计也挺复杂的,不同人用车惯差异也大。
总之吧,新能源车还能让我心里有点数:一是便宜的电,未来一定会更便宜;二是用车成本降低了,毕竟油耗快赶不上技术进步了。你觉得,十年后,新能源会不会真实现普及?其实我也没太想明白,这个成本叠加的算法,什么时候能变得更合理点,我也不知道。
想和你聊个题外话。你开车最烦的是什么?我觉得我最烦的,就是等充电。你知道,那种排队等充电,就像小时候坐公交车,站到脚都麻了。这事哪天能解决?或者,自动驾驶+车联网,能不能让充电变得像装个手机那么方便?这才是我觉得才是真的未来。
留个疑问——你觉得,新能源车到底会是改变生活的那一大帮手,还是永远是个花钱买烦恼的标签?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