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战的本质从来不是花里胡哨的营销话术,而是最朴实的“抢客户”。
最近,小米YU7的爆单让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坐不住了。3分钟20万订单、1小时大定数量近29万辆,这样的数字足以让任何竞争对手眼红。
就拿雷军在发布会上处处对标的特斯拉来说,YU7取得的这个成绩相当于特斯拉Model Y去年在华销量的一半。
不过问题也随之而来,就是YU7的交付周期太长了。标准版要等57到60周,差不多一年时间;Max版快一些,但也要33周,2025年提车希望不大了。
这么长的等待时间让不少用户开始考虑退订,但问题是一旦锁单,5000元定金就不可退了。
小米汽车过长的交付周期给了友商们一个绝佳的“截胡”机会。
蔚来、极氪、智己、阿维塔这些品牌都推出了“截胡”策略。据媒体报道,蔚来销售人员说,如果购买蔚来旗下车型,可以报销YU7锁单定金5000元;买乐道车型也能报销5000元,但要店长申请;买萤火虫系列就只能报销2000元。极氪的做法是把5000元换成50000积分充到App里,可以用于充电、保养、购物。
特斯拉面对小米的竞争,倒是没搞什么定金补偿,而是玩起了科技感。他们发了个视频展示Model Y从工厂自动驾驶到客户家门口完成交付。这种做法挺聪明的,用差异化优势来吸引用户。
这听起来像是一场“趁火打劫”,但商业竞争的逻辑从来如此都是如此简单:利用竞争对手的困境,尽可能为自己争取利益。
事实上,这种“友商退单,我来买单”的策略,并非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首创。回顾历史,特斯拉在2018年深陷“产能地狱”时,传统车企也曾试图用类似手段抢夺Model 3的潜在买家。
当时,特斯拉因为产能不足,面临交付困难时,福特、大众等品牌推出“特斯拉置换计划”,鼓励车主用旧款Model S或等待中的Model 3订单换购自家电动车。
只不过,那时的补贴力度远不如今天这般赤裸裸。毕竟,小米YU7的订单量远超当年特斯拉的规模,而中国市场的竞争烈度也远非海外可比。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车企们如此热衷于“截胡”?答案很简单:精准获客。
小米YU7的24万锁单用户,绝大多数是科技爱好者、年轻消费群体,他们愿意为智能化和高性价比买单,正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核心目标人群。
与其花大价钱做广告、搞促销,不如直接瞄准这批已经被小米筛选过的高意向客户。更何况,5000元的补贴看似不少,但相比动辄数十万的整车利润,这笔钱花得值。某车企内部测算显示,每笔5000元补偿带来的潜在收益可能是定金的10倍以上。
当然,小米并非坐以待毙。面对友商的围剿,雷军的回应显得颇为淡定:“如果用户实在着急购车,国内新能源汽车都不错,比如智界S7、蔚来ET5、小鹏P7系列等。”
这番话看似大度,实则暗藏玄机:既承认了产能不足的现实,又巧妙地将压力抛回给竞争对手:你们能接住这么多订单吗?
面对交付压力,小米也正在大力加速扩产,二期工厂预计7月投产,三期工厂也已在北京亦庄拿地。但即便如此,24万订单仍需要至少一年才能消化完,这意味着“截胡”的窗口期还会持续很久。
特斯拉当年靠上海超级工厂摆脱“产能地狱”,比亚迪凭借垂直整合供应链稳坐销冠,而小米作为新入局者,正经历着所有造车新势力都必须面对的考验。
不过,与特斯拉不同的是,中国市场的竞争环境更加复杂。这里不仅有虎视眈眈的合资品牌,还有蔚来、理想、小鹏等本土新势力,甚至华为、百度等科技巨头也在虎视眈眈。
对于消费者来说,这场“截胡”大战未必是坏事。车企之间的激烈竞争,最终受益的永远是用户。
当蔚来、极氪们争相提供补贴时,本质上是在用真金白银争夺客户忠诚度。小米若能顶住压力,加快产能爬坡,或许能像特斯拉一样,在渡过“地狱模式”后迎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写在最后:
这场朴实无华的商战,没有谍影重重的剧情,只有销售在小米展厅外徘徊,等待焦虑的订车人,也没有高深的技术壁垒,只有5000元定金在车企账户间的流转。众多车企“截胡”小米YU7也揭开了新能源战场最现实的生存法则:当一款爆品出现时,与其仓促对标,不如直接抢走它的用户,因为决定胜负的,或许不是谁更懂车,而是谁更懂“人”的耐心底线。
-END-
创作不易,感谢点赞 关注 分享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