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中国庆祝40周年,推出新车型,加快电动化转型

没错,四十年弹指一挥间,连方便面都熬成了老坛酸菜味,日产中国也终于熬过了自己的四十不惑。

什么?

你觉得“老坛”听起来不太吉利?

没关系,日产的最新活动告诉我们:人生就像开日产,弯道再多,也逃不开“智能、混动、新能源”这三板斧。

毕竟,谁还没点转型焦虑呢?

日产中国庆祝40周年,推出新车型,加快电动化转型-有驾

连泡面都要搞“非油炸”了,汽车厂商不电动一下,怎么跟得上新时代的步伐。

汽车圈的周年庆,比明星出道还频繁,差点让人怀疑,车企是不是也有“年龄焦虑”。

不过日产这次玩的花样确实不一样,全球首款插电式混动轿车、和华为联名的鸿蒙座舱,还有性能车要引进,还真是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说到插电混动,仿佛一夜之间满大街都是充电桩,连楼下的麻辣烫摊都要配个“新能源专属插座”。

日产N6甫一亮相,信誓旦旦:“我们就是要可靠,还要混!”混动嘛,听起来像是汽车界的中年男人——该省油的时候省油,能加速的时候加速,既要居家过日子,又要偶尔飙个车。

日产把自信写在了脸上,打算用技术积累和本土化创新,硬刚中国市场的内卷大潮。

至于能不能卷赢?

反正大家都在卷,卷到最后谁还记得是谁开的头。

鸿蒙座舱?

没错,汽车圈新晋网红词。

与华为联名,智能座舱,仿佛不智能一下,都对不起AI生成的朋友圈文案。

日产这回跟着风口走,“定义未来座舱体验”,就差直接在车里装个KTV和麻将桌。

你说你家的燃油车不智能?

不好意思,日产来给你智能一下。

日产中国庆祝40周年,推出新车型,加快电动化转型-有驾

这年头,连后视镜都能刷抖音,方向盘会发朋友圈,谁还在乎排量?

科技与狠活齐飞,智能与口号共舞。

你以为这就够了?

日产还要引进性能车,直接祭出“Z NISMO”,刺激一下那些为性能而活的灵魂——顺便也刺激一下钱包。

毕竟性能车是车圈的“白月光”,看得见摸得着,买不起还可以吹一吹。

日产的算盘敲得啪啪响,产品线铺得宽宽的,什么人都不放过——不管你是智能控、混动迷,还是性能发烧友,反正来者不拒,能卖一台是一台。

这是圈钱吗?

不,这是传承。

当然,活动现场怎么能少得了真情实感的车主分享?

有位车主大手一挥,说自己的天籁开得“舒适又安全”,仿佛坐在太空舱里,地球上的一切纷扰都与他无关。

还有设计师小哥,满脸写着“本土审美”,坚决抵制同质化,誓要把中国的美学塞进日产的车门缝里。

只不过现在的审美有点奇怪,车头越来越像电饭煲,车尾活脱脱像快递箱。

大家都在“避免同质化”,结果一不小心,所有车都变成了“电动牙刷造型”。

这就是汽车设计的荒诞现实——拼命追求个性,到头来个个没个性。

各路高管也没闲着,现场纷纷亮出“品牌核心优势”,说要强化什么什么,加速什么什么,一水的高端词儿,仿佛每一句都能让销量涨三分。

日产中国庆祝40周年,推出新车型,加快电动化转型-有驾

谁还不会讲点战略口号?

“Glocal模式”“为中国造车”“从中国走向全球”,说得欢快,听得头疼。

企业家们集体自信,仿佛只要喊得响,车就能自动卖出去。

战略调整、组织变革,说起来热血沸腾,做起来一地鸡毛。

总部赋权本土团队,听起来像是“民主”,本质上却像是“甩锅”:你们自己玩吧,反正亏了也不怪我们。

日产对中国市场的态度,基本就是“你行你上,不行你下”,反正全球转型,能不能成看你们了。

不过,别以为这些动作就能扭转乾坤。

中国汽车市场卷得飞起,新能源、智能化,谁不说自己“有技术、有创新”?

十年前大家还在争论“自动挡还是手动挡”,现在直接问“你家车能刷B站吗?”新势力品牌前仆后继,老牌厂商捂紧钱包,日产这种中年老炮儿,想要杀出一条血路,难度堪比老年人玩跳舞毯。

什么核心技术、什么自主创新,最后拼的还是谁能给用户便宜点、智能点、酷炫点。

你说要“战略支柱”,但支柱撑不住的时候,也只能做个“梁上君子”,看别人家屋檐下的风景。

说到底,这场四十周年庆更像一次大型自我激励大会。

大家都知道,车市环境越来越像“饥饿游戏”,一边内卷,一边淘汰;一边喊着创新,一边模仿隔壁家的方案。

日产能否靠新车型重拾增长动力?

日产中国庆祝40周年,推出新车型,加快电动化转型-有驾

谁知道呢。

反正现在卖车就像买彩票,谁踩上风口,谁就能发条朋友圈:感谢时代,感谢自己,感谢算法。

其实日产的野心也没什么特殊,毕竟谁不想在中国市场多薅点羊毛,多捞几个高端用户?

只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车企们都在“造势”,没人敢保证能一直“造梦”。

回头看看这四十年,日产在中国经历了从“老三样”到“智能电驱”的变身,仿佛一部升级打怪的连续剧。

刚进来的时候,还是合资伙伴的“小弟”,天天被本土品牌“教育”,后来学会了本地化创新,结果发现:创新太多,销量太少;本地化越深,压力越大。

现在好不容易等到智能化时代,发现大家都在玩AI、搞新能源,谁还在乎谁是老大哥?

车圈的鄙视链,早就被电池和芯片打碎了。

你有混动,我有插混;你有智能座舱,我有智能语音助手。

拼到最后,大家都在抢“年轻化”,结果年轻人却说:我没钱,你们谁便宜点?

那些车主和设计师的“品牌年轻化”体验,也挺魔幻。

年轻化是个好词,但用多了就变成“无龄化”。

你让设计师融入本土审美,结果他们都在琢磨怎么把“大屏幕”塞进每个车门。

你让车主分享舒适与安全,结果他们都在吐槽“手机还没电,车就没电”。

你让高管喊口号,结果市场还是没有起色。

日产中国庆祝40周年,推出新车型,加快电动化转型-有驾

这里面有一点点自嘲,也有一点点无奈,更多的是那种“我努力你随意”的隐秘心态。

毕竟,汽车圈的情怀,早就被销量和KPI冲得七零八落。

至于未来会怎样?

日产当然不会告诉你答案。

高管们说的每一句都是“正在筹备”,每个战略都是“加速转型”,每款新车都是“全球首款”。

大家都在等风来,等资本市场说一句“看好”,等用户投票买单。

你以为一套新能源技术架构就能一劳永逸?

不好意思,技术更新比朋友圈还快,今天插混,明天纯电,后天氢能,搞得工程师都想改行卖奶茶。

智能化也是一样,今天鸿蒙,明天小鹏,后天又冒出个“天宫座舱”。

车企们卷来卷去,最后连自己都卷晕了。

所以日产的四十年,像极了中年人的职场。

刚来的时候斗志昂扬,后来学会了忍一忍、卷一卷、混一混。

现在终于熬到可以主导本土创新了,发现年轻人不买账,老年人不买车,中年人只买保值率。

你说你有核心技术,用户说你有优惠吗?

日产中国庆祝40周年,推出新车型,加快电动化转型-有驾

你说你有品牌积淀,用户说你有贷款免息吗?

你说你有全球视野,用户说我有本地刚需。

大家都在喊口号,谁还不是生活的演员?

其实,不管是插电混动还是智能座舱,归根结底都是一场“自我安慰”。

技术积累、年轻化、战略转型,听起来都很美好,做起来都是一地鸡毛。

日产当然想重拾增长动力,但在这个人人都想造车的时代,增长本身已经变成了“奢侈品”。

谁都知道,电驱化与智能化是大势所趋,但谁也不知道,明天会不会突然冒出一家“某某科技”,两个月把你打得找不着北。

市场压力之下,车企们卷到天荒地老,最后谁能赢?

谁知道呢。

反正,人生如车,开得快慢都要交过路费。

说了这么多,还是那句话,四十周年值得庆祝,但庆祝完了还是要回到现实。

日产深度本土化,插混、智能、性能一把抓,战略调整组织变革都到位,听起来像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可惜,东风不是自己吹的,市场说了才算。

车圈的荒诞,就是你以为自己很重要,其实大家都在等下一个爆款。

至于日产能不能逆风翻盘?

让我们拭目以待,反正人生本来就没什么剧本。

该上路的上路,该等风的等风,剩下的,都交给算法吧。

最后嘛,祝日产中国四十周年快乐——但愿你的转型没有中年危机,但愿你的智能座舱不会卡顿。

但愿你的车主们,都能坐在舒适和安全之间,安然度过明天的堵车高峰。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