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车辆在极端场景下可能无法识别障碍物。" 当11万小米SU7车主同时收到这条召回通知时,L2级自动驾驶技术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9月19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公告显示,小米将通过OTA升级解决高速领航辅助驾驶的识别缺陷,这已是该车型第二次召回。在车企竞相标榜"自动驾驶"的时代,这次召回撕开了技术理想与现实落差的一道裂缝。
热点事件复盘:一场由"极端场景"引发的召回潮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告披露的核心缺陷直指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在极端特殊场景下,系统可能出现识别、预警或处置不足。与首次召回不同,本次11.6万辆SU7标准版的修复方案采用OTA远程升级,凸显"软件定义汽车"时代的新型缺陷特征。
小米工程师解释称,问题集中在极端逆光、特殊障碍物等长尾场景。这类缺陷难以通过常规测试发现,往往需要海量真实道路数据迭代。值得注意的是,召回覆盖2024年2月至2025年8月生产的全部标准版车型,相当于小米SU7上市首年几乎全部销量。
拆解L2自动驾驶:被营销话术掩盖的能力边界
当前量产车的L2系统本质仍是"辅助驾驶",其依赖的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组合存在物理局限。在强逆光环境下,摄像头动态范围可能不足;面对异型障碍物,毫米波雷达的点云识别率显著下降。美国IIHS调查显示,约50%驾驶员错误地将L2系统等同于自动驾驶。
车企宣传中的"高速领航""自动变道"等话术,与用户实际体验存在巨大鸿沟。小米SU7的案例具有行业普遍性:特斯拉Autopilot、蔚来NOP等系统同样受困于极端场景识别。区别在于,小米选择主动披露风险而非等待事故触发监管。
安全使用指南:与辅助驾驶系统正确相处
使用L2系统必须建立三层防御策略:首先明确硬件局限,当前传感器对静止路障、施工锥桶等识别率不足80%;其次严守场景红线,急弯、暴雨、隧道等场景必须人工接管;最后遵循"15秒法则",每15秒主动观察路况并轻触方向盘。
交通部数据显示,2023年涉及辅助驾驶的事故中,93%源于驾驶员过度依赖系统。正确认知应是:辅助驾驶如同驾校教练,永远需要主驾位上的"第二双眼睛"。
未来展望:从召回事件看自动驾驶技术演进
短期看,OTA升级将通过算法优化提升极端场景识别率,行业测试标准将新增200余项边缘案例。长期而言,真正的自动驾驶需要激光雷达+高精地图+车路协同的L4方案,Waymo测试表明其接管里程已达3万公里/次,但成本仍是量产障碍。
欧盟NCAP已明确要求,2025年起所有L2车辆必须配备驾驶员注意力监测系统。这场召回风暴揭示的不仅是技术缺陷,更是整个行业从营销狂欢回归技术理性的必经阵痛。
技术永远在解决问题中进步。 小米的主动召回恰是负责任的表现,正如民航客机的自动驾驶系统也历经数十年迭代。当我们放下对技术的非理性期待,才能更清醒地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真实红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