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老上海牌轿车,不知道大家心里会不会像我一样,有点五味杂陈。小时候家门口要是开过一辆黑亮亮的“上海”轿车,那是真的能让半条街的脑袋同时探出窗户,看得比看自家亲戚领对象还激动。别说咱普通人,那能坐进这车里的,不是大领导,就是在机关里混得风生水起的“大碴子味”人精。可你别看现在满大街私家车跑得比地铁还快,老上海那段“车轮滚滚向前进”的岁月,简直可以说比今天的朋友圈还风光。
1964年上海牌轿车横空出世。从那一年起,一种新鲜玩意儿—“民族自造”的概念,就开始在咱老百姓心头蹦迪了。上小学一年级那个年纪,谁能不对“啥都得仰仗进口”的尴尬说声“拜拜”?再说了,解放前后能造出自己的小轿车,那简直就跟当年能用自家缝纫机缝出西装一个神气劲。可是,上海牌真的像传说里那样牛气冲天吗?它的荣光背后,难道就没有点儿尴尬、心酸和无奈?别着急,今天我们就穿越一回,看一看这部中国汽车史上最有“上海味儿”的传家宝,里面到底藏着几分自豪,多少苦辣。
先摆两派意见,看看到底是自来水真香,还是“黑粉”抓住不放。你要是问老领导、资深工程师,敢情人家能跟你唠一天“咱不能光盯着发动机嗡嗡响,也得想到一个大国从啥都没,到终于能自己造出小轿车,能不自豪吗?当年一水儿的上海牌,那可不是谁都有资格摸的!”另一边,懂点汽车的老修理工掏出扳手,嘴里嘀咕一句“技术那是真不行。日系的、东欧的,两脚油门一踩,比咱轻巧省油多了咧。开老上海?你没点壮汉劲儿,方向盘都懒得给你转。”听着是不是立马觉得这事有点意思一边是“民族之光”,一边是“街头修理铺常客”。想好谁胜谁负了吗?还得往下挖。
要说上海牌轿车的出身,那真得追溯到1958年。一汽刚刚造出咱中国自己的小轿车,上海立马摩拳擦掌“汽车大时代轮到咱了!”说干就干,先拉来一辆奔驰20S临门一脚,拆了学,学了装,全上海的厂子都使上了劲。啥配件都自产自造,不服不行。到了1959年,为了给国庆十周年献个大礼,研发队伍又拿了波兰、美国、苏联的不同车底盘来揣摩。前后几番折腾,最后还是稳扎稳打,用南汽的发动机、上海自家的技术,硬是搞出来一辆“凤凰牌”。
到了1964年才正式定名“上海牌”,这个名字是不是一下就有点“民族自信心”?也就是到八十年代,那产量才算真正“飞起来”,一年6000辆。你别小瞧这数字,在当年那叫天文级别。外型呢?黑、白、淡蓝仨颜色,不像现在啥“马卡龙美学”,谁整天琢磨“高级灰、焦糖奶茶色”,想得有点多。就连车内三人大沙发,也是地地道道“美式豪车标配”。
再谈谈心里话,那个年代对比一下京牌的212、苏联的伏尔加、日本的松下、日产,那技术水准确实天差地别。但当时国内“自造轿车”的土壤,就是上海这片老厂子给翻松了。至于质量?起步时是真不咋的,黑白色的开着发动机盖“席地修车”画风,算是那个年代熟悉的街边小景。但问题是,再落后的玩意,有句话说得好给你一台差点的车,可只要那是自家制造的,全社区的孩子都得说一声杠杠的。
咱不吹牛,老上海车后来可真挺住过不少“看不起”。到了九十年代初,外资合资车一旦放开大门,什么桑塔纳、皇冠、本田,往街上一撒,老上海车当场自闭。上一秒还让人觉得是“身份象征”,转眼就变“淘汰落伍”,真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社会上出现一阵风向转变。原本谁要是公务车都恨不得贴上海标,办公室里老伙计端着茶缸子谈资“哟呵,这家伙,分到辆上海车啦!”等贷款买车的私人老板一多,上海车就不得不“下凡接地气”,成了私家出租车。再后来,那开盖维修、漏油抖动的毛病,一波接一波,“修不死小强”成了新的笑谈。有的师傅真不是爱折腾,是怕每回出车都得徒手炼“机油煎蛋”。
还有一拨搞笑对比,说中国轿车是“三棒打天下”——第一棒是借鉴奔驰,第二棒模仿苏联,第三棒学美国,越学越像,又怎么越修越像回到了解放前?你说这种落寞和被嘲讽,不像极了东北工厂从辉煌滑坡,到厂区孩子踢碗拍苍蝇,还得跟外来务工抢活?那点失落,搁心里啊,从来不是一句“时代发展”能消化完的。
但讲到这里,如果你以为老上海车就此“寿终正寝”,那你还真少看了点人间冷暖。1991年,最后一辆上海牌轿车从生产线上驶下,个顶个全厂员工都红了眼眶。有人说这是国产轿车“青铜时代”的谢幕,我倒觉得它是中国汽车成为“屌丝逆袭王”的开始。
为什么?你再瞅瞅那些曾经坐过上海牌的人,现在多少是豪车入库,外企上任,出国留学的主儿。但他们提起老上海,眼睛里打出来的那点光,比说自家宝马奔驰还自豪。想当年,中国人买车那叫“遥不可及”,如今有几个当老板的不敢说“自己能有今天,多亏了老一代傻愣愣钻技术环的上海工人”?你现在越来越多复古汽车展、城市记忆展,必有“上海”牌身影。哪怕这车40码一响油烟直冒;哪怕发动机沉闷的嗡嗡作响;哪怕一点小坡都得靠人推——但正是靠这些掏心窝的“落后感”,成全了这城市铁骨铮铮的“本土魂”。
一部小汽车混进百姓生活,不就是工业化和普通人情感的勾兑水嘛。这玩意儿贵在咱从零起步,咬牙干。现在互联网大厂讲“自主可控系统”,我看老上海轿车才是中国式“底气”的雏形。
理想归理想,现实依旧骨感。等到九九年后,上海轿车彻底成了回忆,桑塔纳、小日本车、现代、奔驰通吃江湖,“上海”这两个字渐渐淡出视野。新一代城市居民、九零后,恐怕对“全通沙发式座椅”已经没啥亲切感。老上海成了收藏家、老爷车爱好者眼里的老物件,偶尔跑出来“耍一下票”,更像是给城市记忆打个补丁。
更无奈的是,中国轿车工业真正飞跃,是靠合资、靠外资输血,什么发动机、变速箱,一样样得靠人家拿技术,不然就卡脖子。讲道理,咱自己研发的“上海”车,半辈子都没闯过“技术封锁”那道坎。外头人在指的不是没有道理落后不是因为没努力,而是“土法造车”终究干不过“科学造车”。外壳再本土,内芯还得追赶人家二三十年。
“分歧加深”?那是肯定的。有人觉得老上海就是乡愁,就是“民族脊梁”;有人直说落后、尴尬、无奈,摆那显示中国落后不是一天两天。你说这俩观点,仿佛是冬天锅包肉和夏天冷面,明明有理,还能合得了?
说实话,把上海牌轿车捧到神坛,是给自己童年找心理安慰,或许也是咱们这代人集体的“精分”。你要真和日系轿车、德系豪车放一块比,搞不好一踩油门连个铃木奥拓都撵不上。可关键是,这车丑点呗、笨点呗、毛病多点呗,它还就是中国人的“第一部回忆杀”。现在真要让上海牌复活上市,估计一堆当年修过车的大爷第一个举手反对“服了,真服了,别再上路祸害人了!”
你说咱中国汽车工业的路,是不是本来就该像老上海车一样,磕磕绊绊少不了,嘴上再怎么自黑抖机灵,心里其实没忘记过那句“中国自造”的自豪。可惜啊,回忆毕竟不能上路,梦想还得往前看。上海车啊,你的沙发还挺软,只咱再也不会只坐在回忆里打转咧。
你觉得呢,是不是非得有那么一辆毛病不断但却能让全家“跟着骄傲”的国产小轿车,咱才算真正有底气?还是说,咱老百姓现在更关心的是,开啥车都得不出毛病才叫“幸福生活”?你站哪一边?是不是情怀就一定值钱,还是实用才是硬道理?来,评论区咱比比,看谁说的更有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