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保时捷4S店,灯光终于灭尽,偌大的展厅里,孤零零一辆Taycan驻守在玻璃橱窗后,灰尘在暗处打着旋。它曾是老板口中的“现金奶牛”,今天却像个失业的富二代,被全世界的经济学家当成病历反复翻检。空气里还残留着一种焦虑的味道:每多停留一辆车,都是一笔计提损失。
有人说,时代的转折,往往不需要枪响。保时捷利润锐减99%,这消息就像两年前还在朋友圈晒新车的富豪,忽然换成微商头像后那种诡谲——没人说破,但大家都知道有事。
模拟提问时间。如果你今年刚打算买台保时捷,是坚持信仰充值,还是等一等,说不定还能多谈个几万折扣?——顺便提醒一句,这折扣可能比公司去年总利润还高。
言归正传,切回案发现场,来看一组冷峻的数据。保时捷2025年前三季度营业利润,仅4000万欧元,比去年暴跌99%。销售回报率0.2%,也就是说,一台卡宴买出去,赚的钱连油箱都加不满。第三季度,营运亏损9.66亿欧元,和去年同期近10亿欧元的盈利对比,叫人想起了投资理财的经典名场面:盈利时都是自身能力,亏损则全怪外因。如果慈禧太后搞汽车投资,估计也要拍着桌子质问:这钱怎么就全没了?
股价更是悬崖跳水,上市两年直接腰斩。不妨再提醒一句,保时捷曾是全球利润率最高的整车厂,2023年营业利润率18%,仅用“印钞机”形容都嫌不够生猛。可时代开了个大口子,两年后,一夜返贫。
要归纳这种奇观,坊间能找到N多说法。毕竟,原因表层都写在年报里:电动化战略反复、重组成本暴增、中国市场雪崩、全球供应链与关税压力、豪车品牌神话坍缩。证据一环套一环,推理也不复杂,剩下只是选择相信哪个解释多一点。
举个例子,保时捷原定2030年实现80%电动车占比,现在不仅推迟了电动车型,还一脚刹住了自己的电池工厂,亏钱的勇气却没见少花一分。巨资投入研发后大撤退,员工规模砍小半,花27亿欧元“壮士断腕”,最后还赔了个寂寞。这番操作像不像炒股赔麻了只剩炒鞋?想当年自主电池的雄心,现在连厂房钥匙都懒得再收拾。
但要说真正的阿喀琉斯之踵,还得是中国市场。曾经的全球最大单一市场、保时捷销量顶梁柱,现在销售暴跌近三分之二。我们熟知的豪车摇号名单,逐渐被国产新能源车型挤兑了空间——理想、问界、小米,抢占了年轻消费者的炫耀欲。保时捷在中国的智能车机系统,永远落后本地竞品两年,升级速度肉眼可见慢一拍。Taycan扣人心弦的加速体验敌不过本土品牌“车机流畅不卡顿”的猛料,于是昔日的社交货币,变得尴尬。
当然,外部压力也不是装饰。美国加关税,保时捷为此直接亏掉3亿欧元,还计划涨价弥补损失,可涨价的品牌,还能有竞争力吗?全球原材料和芯片价格飞涨,工厂改造与技术转向的巨资支出,对账本来说是雪上加霜。
到了自救这一环,剧本总归到熟悉的“降本增效”,一点新意也没有。裁员、管理层换血、缓推电动车,加推内燃机,有如缩减餐标,换个大厨,希望能煮出新口味。到了渠道末端,保时捷也只好把经销商数量砍到骨感,挑重点一线城市深耕,寄望于中国新研发中心逆风翻盘。300人的本地研发团队,肩上多了救命稻草的期许,哪怕这个草有些稀疏。
不过,我可以理解老板们的无奈。对传统豪华品牌来说,电动化不是只换一台马达那么简单。豪华的定价和溢价,过去几十年全靠发动机声浪、“纵置后驱”这些玄学加成。电动车跑起步,性能上的差距忽然间消失,底裤一脱,同场竞技,中国品牌不再崇拜海外祖师爷。当初看不起的低端竞品,现在往往成为门口的“狼”。
专业视角看,这一波变化,比当年的诺基亚还残酷。诺基亚最起码坚持到最后一刻,保守稳重、路径依赖,最后变成博物馆里的展品。汽车这个行当,好歹更新周期慢一点,但市场红利窗口一关,品牌记忆还能维持几年?
黑色幽默在于,人是一种顽固的动物。保时捷高管信誓旦旦:2025年是低谷,2026年就能东山再起。这个说法听着熟悉,仿佛每季度财报会必备的安慰剂。乐观总是免费的,但现实不一定买账。保时捷要重塑基因,能不能成?没人能下定论。这个路口看似有三条道,实则每一条都可能有陷阱。
唯一确定的是,“豪华”这个词在新时代更像流动的概念。有点像情感赛道的互联网产品:你今天觉得鸡娃是刚需,明天又陷入反思。旧贵族的金箔脱落,新玩家用智能和价格做“平权运动”,市面便多了不少试错和溺水者。
要嘲笑保时捷失速很容易,要同情其实更合理。毕竟,百年品牌不可能靠市场情怀就逆转颓势,但我见过的每一次产业断裂,都是拿稀缺资源和历史沉淀一起下锅炖。
故事讲到这里,可以留一个问题。不止是保时捷,今天的任何传统巨头,当面对行业颠覆、认知更新、制度惯性的“三重门”时——你觉得应该赌稳健的“百年靠谱”、还是搏风险的“激进自救”?以你的身份,会怎么选边站队,或者你相信有第三种思路?牌局还没结束,各位可以开开脑洞,我在评论席等你们的答案。毕竟,历史一直在看那些最快和最慢的选择。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