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说吧,我拿到驾照的第一个赛季,交出的数据单惨不忍睹:十字路口熄火率高达八成,单场被鸣笛次数最高纪录是十二辆车,科目二学的那些什么S弯、侧方停车,一到实战环节,忘得比我前女友的生日还干净。
就这水平,年度最佳新秀是别想了,年度“马路杀手”新人王,我倒是当仁不让。
绿灯。
我的车,在一片祥和的引擎声中,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当场去世。
我后面的公交车大哥,是个暴脾气。
他那个喇叭按的,简直就是一曲重金属摇滚,每一个音符都在咆哮:“你动不动?不动我可要下来了啊!”
那一刻,我坐在驾驶座上,手脚冰凉,感觉自己像个被公开处刑的囚犯。
全世界都在看我笑话。
脑子里乱成一锅粥,什么油离配合,什么半联动,通通还给了驾校教练。
我就记得一件事:完了,今天上班又要迟到了。
成年人的世界,有时候就是这么魔幻。
几个月前,我还是那个手握驾照,感觉自己马上就能人车合一,在晚高峰的车流里杀个七进七出的“准老司机”。
那本还带着油墨味的小蓝本,在我眼里简直就是一张通往自由世界的门票。
结果呢?
现实告诉我,那玩意儿顶多算张“新手村体验券”,真正的PVP战场,残酷得让你想当场卸载游戏。
我的第一个“副本任务”,就是开回我老家那条路。
那条路,怎么形容呢?
它没有名字,只有外号,叫“新手劝退坡”。
水泥路面被压得坑坑洼洼,路两边随时可能蹿出一条追着蝴蝶跑的土狗。
在这里开车,你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还得会算命,提前预判下一个转角会不会蹦出个骑三轮车的大爷。
第一次上去,我那辆小破车抖得跟帕金森似的,我的心跳比发动机转速还快。
我把车速压到了一个连共享单车都能轻松秒杀我的境界。
真的,我当时开的不是车,是寂寞,也是对这个世界最后的倔强。
真正的考验,是“会车”。
驾校里的会车,跟过家家似的。
现实中的会车,尤其是在那种仅容两辆车“贴面舞”的窄路上,简直就是一场考验心理素质和空间想象力的极限挑战。
对面车灯一亮,我的大脑直接蓝屏重启。
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要不我还是下车,把车推过去吧?
有次迎面来了一辆白色小货车,司机大哥是个高手,走位极其风骚。
他完全没有减速的意思,就那么直愣愣地冲了过来。
我当时唯一能做的,就是把刹车踩进油箱里,然后把命运交给上帝。
结果,人家一个极限微操,贴着我的后视镜就过去了。
那阵风刮得我汗毛倒竖,感觉就像死神刚刚跟我打了个招呼。
从那之后,我算是想明白了。
我们这些新手司机,跟刚进NBA的菜鸟没啥两样。
空有理论知识,一上场就被老油条们用经验和节奏按在地上摩擦。
我们缺的是什么?
是“车感”。
这玩意儿,玄之又玄,它不是你多看几个教学视频就能学会的。
它是你用无数次的起步、停车、转弯,用肌肉喂出来的一种本能。
于是,我开始了我的“休赛期特训”。
不去想什么自驾游了,老老实实开着车,去一个废弃的大院里跟自己死磕。
就在那儿,一遍一遍地练习油离配合,我感觉自己跟那个离合器踏板谈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从陌生到熟悉,再到最后的“灵魂同步”。
我用几个破箱子当障碍物,练习倒车入库,跟它们较劲。
那段时间,我车里放的不是音乐,是郭德纲的相声,不然我真怕自己在那个了无生趣的下午睡着。
我还开始研究“战术”。
为什么我总熄火?
是基本功不扎实。
为什么会车就慌?
是心理素质不过硬,加上空间预判能力约等于零。
路上的那些“老炮儿”,他们的战术其实很简单,就是用气势压倒你。
你越慢,他越要滴你;你越犹豫,他越要别你。
对付他们,你不能硬碰硬,得学会在自己的节奏里打球,守好自己的防线。
安全第一,他快任他快,我自巍然不动。
所以,如果你也是个刚出新手村的司机,听我一句劝:别着急。
别急着去挑战什么复杂路况,真没必要。
你手里的方向盘,比你想象的要沉得多。
对自己负责,也对马路上那些跟你无冤无仇的陌生人负责。
这句话虽然听着像“正确的废话”,但却是用无数事故换来的血泪教训。
现在,我依然在路上笨拙地前进着。
偶尔还是会熄火,还是会在停车的时候多揉两把方向。
但我已经不那么慌了。
我会摇下车窗,对后面不耐烦的司机摆摆手,笑一笑。
丢人吗?
无所谓了。
在马路这个江湖里,活下来,比什么都重要。
你说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