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厂跑出37100牛米刚度,这台二十多万的四门轿车,底盘数据逼近保时捷Taycan?老司机拆解小米SU7的八个冷门细节
高速上连续跑了80公里,系统才提示接管一次。我松开方向盘的那一刻,心里还是有点打鼓——毕竟这是一套没装激光雷达的纯视觉系统,全靠11个摄像头在那儿“看”。变道、绕行、跟车,一气呵成。副驾的朋友问我,这车真能自己开?我说,大概能吧,反正比我媳妇开得稳。
开了二十来年车,见过的“新物种”不少。但像小米SU7这样,把手机圈那套打法搬到汽车圈来的,还真是头一回碰上。这台车有意思的地方,或许不在于它跑得有多快,而在于它把一些原本只存在于高端车上的东西,用另一种方式“平权”了。
先说说那套智驾系统。Xiaomi Pilot Pro这名字听着挺唬人,实际上走的是纯视觉路线——没激光雷达,全靠摄像头和毫米波。有人可能会说这是成本妥协,但换个角度想,特斯拉也是这么干的。关键在于算法够不够聪明,数据够不够本土化。城市快速路变道成功率据说能到95%,这数字真假不好说,但至少比那些“高速还行、城里抓瞎”的半吊子系统要靠谱些。
电池这块倒是没什么花头。宁德时代供货,标准版磷酸铁锂,高配三元锂,该有的都有。有第三方测过,Pro版实际续航能到620公里左右,达成率接近九成。这成绩在现在的纯电车里算是诚实的——不像有些车,CLTC标700,实际跑个500就开始焦虑。800V平台加持,充电速度确实快,十来分钟能从10%充到80%。不过话说回来,快充这事儿还得看桩,你家小区要是连快充桩都没有,再快也白搭。
底盘调校是个见功力的活儿。前双叉臂后五连杆,这配置放在二三十万的车上不算少见,但能调出味道的不多。听说团队找了前宝马M部门的人来弄,麋鹿测试跑到82公里时速。这数字可能听着没感觉,但你真开起来就知道,过弯那个支撑性跟普通家用车完全是两码事。CDC减振器该硬的时候硬,该软的时候软,这种“拿捏感”挺难得。减速带过去,后排坐着的人腰不会一颠一颠的,这细节很多车做不到。
车身刚度37100牛米每度,这数据跟保时捷Taycan差不多了。当然,刚度高不代表安全就一定好,但至少说明这台车的骨架没偷工减料。1500兆帕的热成型钢该用的地方都用上了,A柱、B柱、门槛梁,关键部位一个不落。碰撞测试乘员舱侵入量控制在10厘米以内——这可比很多老牌车企的新车还要讲究。9个气囊全系标配,该有的防护都给你备齐了。
性能这块就比较直给了。Max版双电机495千瓦,零百2.78秒,极速265。这加速放在超跑圈里可能不算啥,但对一台四门家用轿车来说,已经有点“过剩”了。倒是Pro版的4.98秒更实用些,日常超车并线完全够用,还不至于吓到副驾驶。电机转速能到21000转,油冷散热,连续十次弹射起步温度还控得住,这功底不是随便堆硬件就能出来的。
座舱体验大概是最擅长的部分。8295芯片、1.8秒开机、280毫秒语音唤醒,这些数字背后其实是“不卡顿”三个字。对米家生态深度用户来说,这台车基本就是个“移动的智能家居中枢”——回家路上开空调、关窗帘,这些操作可能比传统车企花大价钱堆的那些“伪智能”要来得自然。25个扬声器的音响系统,低频能下潜到35赫兹,听个交响乐,定位感确实到位。
风阻系数0.195,全球量产轿车里确实算低的。低风阻意味着什么?高速省电、风噪小、续航长。120公里时速下,车内噪音67.5分贝,这水平在同级里算安静的。但这事儿也有代价——为了降风阻,有些设计细节就得妥协,比如后视镜、轮毂这些地方,可能不如传统设计那么“顺眼”。审美这事儿见仁见智,有人觉得科技感强,有人觉得不够经典。
销售数据倒是挺说明问题。首月交付两万八,次月破三万,中大型纯电轿车里能稳在前三。买这车的72%是35岁以下年轻人,68%之前没买过30万以上的车,41%原本是iPhone用户。这画像挺清晰——互联网原住民、科技产品爱好者、对传统豪华品牌没那么执着。微博、小红书、抖音上,相关话题阅读量过了50亿,大部分还是用户自己拍的提车视频、对比测评,这种自来水式的传播,可比花钱买流量有用多了。
至于那个“八折员工内购展车”的事儿,外界传得沸沸扬扬,其实就是清库存的常规操作。展车开了一两千公里,八折出给自家员工,既回笼资金又收集反馈,挺正常的商业逻辑。倒是舆论反应过度了,非要解读成“变相降价”。官方澄清得也快,毕竟刚上市就降价,这牌子以后就别想立住了。
北京亦庄那个工厂,投了200多亿,自动化率超过90%,焊点6000多个,激光焊缝120多米。冲压、焊装、涂装、总装,该有的工艺一个不少。供应链也是一线大厂——博世的ESP、大陆的雷达、法雷奥的摄像头,核心部件自研加头部供应商协同,这套路其实挺稳的。质保政策也给得足,三电终身质保,整车4年10万公里,OTA终身免费升级。售后网络铺得也快,全国两百多家销售门店,一百八十多家服务中心,一二线城市基本都覆盖了。
说了这么多,这车到底行不行?我觉得得看你怎么定义“行”。如果你追求的是那种“开了十年还像新车”的品质感,或许传统豪华品牌更适合。但要是你想体验一把“科技平权”、愿意跟品牌一起成长,这台车或许值得考虑。
毕竟,造车这事儿,光看参数是不够的。车好不好,得看三年后的保值率、五年后的故障率、十年后还有没有人愿意接手。这些问题,现在谁也没法给你答案。只能说,市场会给出评判,时间会给出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