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汽车这一步,多少有点像“熬到天亮”的故事。
你说,21年,有的人能从高中一路读到博士,有的企业风风雨雨就从“还没互联网”卷到了“全世界喊新能源”。
奇瑞这回,上市的钟声敲响在港交所,仿佛一场压抑太久的狂欢终于爆发。
但,问题可没完——为啥偏偏是现在,奇瑞才终于迎来“名份”?这个背后究竟藏了哪些套路?
今天咱们不整虚的,来掰扯掰扯奇瑞这次“跳龙门”的套路和隐忧。
谁都知道,奇瑞的那个“上市梦”,可不是一朝一夕的心血来潮。
往前翻,奇瑞的底色就是芜湖市地方国资的典型代表,背后站着芜湖政府“亲妈”。
1997年起步,靠着芜湖的资源加持,起初能算小富即安,后来行情来一波波,奇瑞就琢磨着引进外部资本。
2000年,芜湖投资控股砸进一大笔钱,占比45.72%,算是给奇瑞补了个血袋。
紧接着,股份制改革拉开序幕,手里攒着“瑞创”这个员工和高管持股池,企图把大家的利益绑在一起。
2008年全面股份化,2009年就把一口气20%股份转手华融资产等大户,资金流瞬间充沛。
可是资本不是万能,国资为主导,民企难入局,加上股权结构好几层嵌套,成了“上市难题”的根源之一。
股权关系复杂、治理也不算透明,逢到资金缺口时,好不容易搞定一轮融资,上市又被卡壳。
这拖拉状况,不知熬死了多少方案和决心。
2018年那场混改,打破体制屏障,终于算是动了真格。
引进青岛五道口新能源基金,民企资本带来的不仅是钱,还试图赋能现代企业管理。
只是五道口这波“钱不够用”,退出得也挺利索。
后来立讯精密进场,民企角色再度加强,奇瑞的股东圈子变得前所未有开放——国资、民营、员工持股一大家族。
到2024初,奇瑞再玩“股东下沉”:上层控股公司直接分配股份给底层,小股东也能直接持有奇瑞股份。
这一招,既把多层嵌套打散,又让股东结构变得明了,“透明+合规”双保险。
说到底,不是奇瑞不想早上市,以前那股权结构,连监管都头大,更别说投资人。
上市的门槛你说是数字,但更是信任。
港交所审核股权关系、控制权披露,奇瑞这一系列操作,恰好踩中了要求。
资本市场讲究“谁拿钱谁管事”,股权要明白,治理要现代,两头都挑,一头不行上市肯定卡。
奇瑞这个时候上市,是一大堆历史积累的爆发,混改彻底改融合后才有底气亮相资本市场。
立讯精密的进场,既是资金助力,也是管理赋能。
而员工持股平台留着,稳定了核心人才,整个治理模型走向国际标准,不就是投资者最爱的“安全感”吗?
讲到底,大刀阔斧的股权大改,才造就了今天的奇瑞IPO。
但上市真有这么玄吗?资本市场厉害归厉害,其实奇瑞现在的局面也可以用“喜忧参半”来形容。
卖车是实打实的——2022年123万辆,2024年蹿到260万辆,销量翻倍,账面业绩悬崖突进。
2025年上半年,还同比多卖14.5%,营业收入杀到2805亿。
比这更提气的,是以前苦哈哈利润少得可怜,2018年净亏2.5亿,2016、2017分别才混个差不多2、3亿。
2022年扭亏为盈,58.06亿元净利润起步,2024年直接飙到143.34亿。
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更是同比暴涨90.9%,亮眼得让人怀疑是不是公司彻底转性了。
但要是和一旁的比亚迪比长远,单车净利润(0.73万元)还是差了一口气。
有心人一对比,比亚迪单车差不多0.9万,长城、吉利也有自己的肌肉。
奇瑞这边溢价穿透率尚有空间,品牌升值和成本压缩都还没到最佳状态。
业绩漂亮,底色还得再打磨。
让人揪心的,其实是新能源转型。
董事长都发话了,“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但又嚷嚷着“后来居上”。
奇瑞不是不想从燃油车跳到电动化,是真的赛道太卷。
2023年开始火急火燎,推出iCAR、升级星途和风云,力挺新能源战略。
2025年,新能源车销量占总销量27.3%,上半年渗透率冲到28.5%。
马上就要摸到行业重要节点的30%,很快,奇瑞新能源的存在感就跟现在燃油车一样重了。
这转型速度,可以用“上蹿下跳猛如虎”来形容。
但问题永远不只一个,资产负债率一直悬着。
招股书里明明白白写着,2022年到2024年,奇瑞资产负债率都在90%+。
好在有所降低,但还是高,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翻车。
海外布局看上去光荣,“中国自主品牌出口王”,一连22年出口排名第一。
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销售网点3000家,近几年海外市场收入40%,2024年海外进账978亿。
这种布局本来分散风险,但说白了,有利就有弊。
全球政经变化、贸易壁垒、汇率波动,随便来一条消息都有可能让奇瑞的海外收入大跳水。
市场太分散,哪一天中东、非洲啥大事影响宏观环境,奇瑞不得不跟着皱眉。
海外是风口,也是风浪。
回到车卖啥,主力还是燃油。
2024年燃油车占比70%,收入1878.91亿。
新能源才刚刚抬头,只有20%的占比。
奇瑞现在还“吃老本”,要是燃油市场哪天供需逆转,这基础盘就要抗风险。
如何在老路稳住,又能往新赛道冲,才是上市之后的终极考验。
这次募资,奇瑞没藏着掖着,招股说明书明明白白,钱去哪写得清清楚楚。
35%搞乘用车研发,25%给下一代技术,20%冲全球市场决策,10%提升芜湖生产线,剩下10%挪去公司日常和调度。
啥意思?每一分都砸到核心业务,资本用得扎扎实实,预期能强化长线竞争力。
长期看,奇瑞研发投入一直偏谨慎。
国内头部厂商研发费用率都能飙到5-7%,奇瑞只有不到4%。
这个短板,其实就是过去融资渠道太有限,资本市场一堵,谁敢花大钱做研发。
这下好,上市募资把钱袋子撑起来(有据可查),估计后面投入能猛增。
混合动力、纯电动平台、智能座舱这些新潮玩意,资金足了,瑶光实验室、火星架构什么的,预计会落地加速。
到时候再看,又是另外一个故事。
更大的野心,其实是国际化资本平台的效用。
奇瑞本就擅长“走出去”,22年出口冠军。
欧洲、南美、中东、北非销冠,北美和亚洲也不落下风。
但品牌信任和资本运作靠啥?靠公开透明的资本市场。
这回港交所上市,直接给奇瑞多了好几条合规融资通道,对合作方和消费者来说,是一份“国际认证”。
你在海外说奇瑞上市了,可信度蹭蹭提升,工厂、销售、战略合作都能更顺利推进。
企业估值空间也能重做一遍,不再被困在“国企管理+民企资金”旧范畴。
盖世汽车的研报一针见血:上市就是再融资的支点,驱动奇瑞品牌向上突破、估值飞跃的关键点。
募集来的钱砸到新产品、全球产能和供应链优化,推陈出新,有了底盘才能去冲新高。
想想看,21年上市马拉松,不只是股权结构的洗礼。
研发和品牌出海、面对新能源激烈竞争,这才是奇瑞的“第二轮跑”。
能不能把募资用对,能不能在国内外市场之间游戏权衡,这都是后面的“大考”。
这回上市“敲锣”,多少人心里其实都打鼓。
老牌国企能不能借着资本加速,能不能玩转新能源和国际舞台,还真的不能说百分之百。
但至少,那些年熬下来的等待、改革、复盘和升级,现在终于有了一个阶段性答卷。
至于以后,上市不是终点,只是新起点。
你以为故事讲完了,其实才刚刚开始。
这事,你怎么看?
上市真能拯救奇瑞的“新老交替”?
新能源赛道,你觉得它能甩开比亚迪和长城,后来者居上吗?
或者,奇瑞最难突破的隐忧,其实还藏在哪?
留言聊聊,看看你心里那把尺准不准。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