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暴雨说来就来,不问时间,不挑地点。坐在车里刚系上安全带,外头“哗啦啦”下成了水帘洞。大多数司机一看见下雨,脑子里只剩一个字:“怕。”其实,比积水更危险的事一箩筐,你要是真只盯着水面,没准一脚踩进了更大的坑。老司机也不是次次都能躲过,雨天开车就是一场“细节战”,考验的是谁能比别人多想一步。
雨天出门,前两分钟特别关键。别光想着赶时间,先检查下雨刮器。别觉得能动就行,关键是能不能把玻璃刮干净。胶条用了老久,刮出来一条条水痕,看着跟蒙了雾一样。白天开还好,晚上遇上对面远光一照,分分钟让人眼睛犯花。方法特别简单,喷水拉两下雨刮,玻璃留下水印条?别犹豫,换新胶条,实际上几十大洋就能搞定。比起直接换雨刮器经济多了,而且自己在楼下动手还能捡点乐子。
刹车也别大意。下雨刹车片容易受潮,停了车没拉手刹,开动还会哐当一声响,有点吓人。万一踩下去觉得软绵绵的,这可不是小问题。刹车油时间长了进水,刹车反应迟钝,这情况谁赶上谁心虚。修一回不贵,但要真上了路,遇见紧急情况就晚了。所以开车前试一脚,脚感不对赶紧进修理厂,不丢人,命值钱。
说到轮胎,很多人总是记着胎压,热衷找补气机。其实,雨天最重要看花纹。花纹浅了,轮胎跟光头似的,啥排水都谈不上。特别是过积水,路感像在冰面漂移,说不定哪一下就打了滑。最实用的检测法就是拿一元硬币插进花纹,露出菊花边?赶紧换新胎,别拿命去冒险。
要说路上真遇到雨,刚下那会最滑,也是最容易出岔子的十几分钟。灰和油碰上雨水,地上就是一层泥腻子,车速超过四十,路口急刹一脚,都能出戏剧效果。这时真不是比谁胆大,关键是稳住油门,早早减速。平时留点距离,雨天直接留到两倍,一点都不过分。胆大不如会算账,别自作聪明。
雨天看后视镜,很多司机爱伸手抹两把,结果越抹越“朦胧诗”现场。其实后视镜加热功能知道的人不多,开了电后几分钟水珠自然没了。有些车没这个配置?可以贴斥水膜或者随身带块鹿皮巾,闲暇时停在路旁擦擦,比啥都来得实惠。不认字也不碍事,找个靠谱配件店小哥,几分钟就搞定。
开进隧道,车窗忽然起雾,一卷白气从玻璃升起来,开车跟盲人摸象没两样。很多人着急上手擦,实际赶不上雾散得快。正确的方法是调成除雾模式,开大风,别用内循环。外循环一开,十来秒雾气消失,跟变魔术一样。讲究点后视镜和后窗也一起加热,防患于未然。不然雾一层一层,越擦越脏,赛过泼墨山水画。
不少人见到路面有水,总想着“看深浅”。其实,很多时候水底藏着的才厉害。暴雨能把井盖冲翻,能把坑洞灌满,车轮一压进去,轻则磕底盘,重则爆胎甚至趴窝。最聪明的做法是老老实实跟着前车轨迹走,人家能过去你大概率也没问题。如果没车参考,那就慢慢摸索,绝不瞎打方向或者猛踩油门。过水之后再轻踩几下刹车,把刹车片上的水蹭干,防止一时半会儿刹车失灵。千万别猛踩,别给自己添堵。
说完路上,雨天停车也有讲究。大部分人图省事,在哪停都无所谓。下雨刮大风,树枝广告牌最容易出事。别停车大树底下,也别在广告牌旁边凑热闹,真要断下来,轻则掉漆,重则砸个大窟窿。还有那些看着没积水的低洼地带,最好别去招惹。一旦雨量起来,小区门口、地下车库前、排水不畅的坑里,分分钟变成大水塘。等你雨停后再来开车,别说“泡汤”,保险赔不赔都两说。
其实,雨天开车能出的小故障全在细节里。不是说开慢点就万事大吉,也不是胆小的才注意这些。真想安全,出门前那两分钟检查,关键时候比你八十迈飙个爽来得管用。路遇下雨别硬拼,多留心,停车地点选准,回头既不用修车,也不会突然心塞。
老天要下雨,咱挡不了,但把该做的细节做好,谁说雨天就比晴天差?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