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达转型新能源,销量压力骤增,老牌车企寻突围

这年头,谁还敢说车圈没点活?不是老故事翻新,就是老朋友换个马甲再来一遍,时尚轮回不光体现在衣服上,车子也是一茬一茬地往回翻。说到这个“轮回”,最近让我最有感的是捷达。这台老伙计在中国兜兜转转三十来年,现在又站到风口上,准备来一出“生死突围”,没点胆量都不敢走这么险的路。

咱们都知道,捷达这名字可不是盖的。从90年代开始,它就是中国马路上的“钉子户”。百万车主的回忆、家喻户晓的皮实耐用,甚至养活了无数修车铺和驾校。别的车品牌忙着推新玩意儿、讲科技,捷达就靠着“能开、省心、哪哪修得了”三个大字立世。四百多万辆的销量,可以说一家三口的“小康生活”可能就差这么一辆捷达。

可问题来了,旧日的光荣不代表你能安枕无忧。2018年还风头无两的捷达,到2019年销量就扑街,直接减半。这玩意没别的,市场换血太快,谁都得跟着换say。2019这年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却是合资车品牌分水岭,自主品牌的技术也突然上来了,国六排放大棒一挥,老捷达被扫地出门。其实老百姓的选择永远是简单直接的,你好开便宜就选你,你落伍就换人。

有人把问题归结到“变成独立品牌”,说新LOGO没老大众标好使,用户一时认不出来。但说到底市场是此消彼长的,人家自主品牌大刀阔斧,大众系也得内卷分摊下压力。捷达原本是合资品牌中的白菜价担当,拆出来单飞,讲究的还是“花最少的钱买大众技术”。只可惜好景不长,市场价格像坐滑梯似的往下掉,捷达跟宝来一比,差价越来越小,要配置没啥优势,要品牌不如VW光环,活生生把自己挤到墙角。

话说回来,车圈早就不是当年一招鲜吃遍天的年代了。原本捷达是大众控价往下兜底的尖兵,现在反倒变成了“半路出家没师傅”的弟子。原来那一套起家本事,遇见电动化、新能源、智能化三座大山,你不变招只能被拍在沙滩上。一边是自主品牌的性价比吊打,一边是合资队友也来抢你的地盘,冷不丁还要应对排放法规刀斧手,合着老捷达就这“命中注定要变”。

你说路走到这会,捷达还能怎么办?认命服软啃老?走小众精品路线?老实讲,这条生存之路,每一条都磕绊多。电动化转型,对于捷达来说变成了唯一能“蒙对”的选项——毕竟油车的“入门盘”全都被挤满了,哪怕你进了局也分不到大蛋糕。如今这“新合资公司”模式,相当于大众集团在中国摆了一盘残局:你捷达负责前锋探路,一汽大众连同大众总部一起赋能,甭管成败好歹也上一把。

可能有人要问了:捷达搞电动车,这一招真灵吗?先想想,大众原本的电动车阵容就不扎实。ID.3标榜“入门”,其实尺寸、配置和价格哪一个跟比亚迪、五菱真正的“平民纯电”比得上?再深挖,大众欧洲的造车流程“一本正经”,人工物料高得一匹,十万块造一台小电动,老师傅们都嫌累还要工会批。你让VW直接做A00、A0级小车?先别笑,人家真玩不转。

所以大众“借壳”捷达,打中国市场的东风,这路其实挺中国式:本地制造、本地供应链、本地技术、成都政府亲自下场,还专门拉了一汽继续兜底。你说捷达要出电动小车?那基本就是指着国内供应链的奇迹一样玩下去。如果玩成了,捷达能在国内落地生根,甚至还能用中欧班列给欧洲市场供货,启了小车回流祖国的头一遭。

再说,新能源时代消费者最看重啥?老百姓纯粹是奔着性价比和耐用去的,谁家电池耐用、省钱、配置厚道就买谁的。捷达有啥“家底”?一是大众数十年的造车经验,二是中国新一代本地“卷王”的供应链,这两把刷子其实真不赖。别忘了,自主品牌玩新能源卷得飞起,也是靠这套本事捷达甚至可能“学以致用”,反过来喂给欧洲或者新兴市场一口“捷达牌电动奶”。

捷达转型新能源,销量压力骤增,老牌车企寻突围-有驾
捷达转型新能源,销量压力骤增,老牌车企寻突围-有驾
捷达转型新能源,销量压力骤增,老牌车企寻突围-有驾
捷达转型新能源,销量压力骤增,老牌车企寻突围-有驾
捷达转型新能源,销量压力骤增,老牌车企寻突围-有驾

当然,有人又得抬杠:大家都做新能源、都买小电动车,凭啥就你捷达能杀出重围?问题问得好。首先,品牌认知是靠几十年积攒的,捷达在老一代消费者心里白月光一样的存在,新一代可能不怎么感冒,但全中国有多少家庭“小白领”买第一台车时图的那点安全感?其次,大众集团怎么着也得捧盘子助攻,尤其国际局势近几年变化无常,也许欧洲本地真需要一波中国工厂出来的平价电车补补血。再说在作为对外窗口的成都,极可能形成新的出口基地,这一步看似小,背后的战略意义很大。

翻来覆去,捷达的这步棋究竟能不能下好?我觉着,其实问题压根不在“牌局”,而在“剧本”。技术突破容易,如何把品牌和产品重新植入下一代消费者认知里才是真难。你造车,说到底还是一门“讨好人”的学问。以前一说“开不坏的捷达”,人人点头,现在你得让人以“买得起、修得起、舍得用、敢炫耀”重新爱上新捷达电动车,可不比单纯造动力总成、降成本省料难得多?

其次,别以为现在躺赢了,中国市场已经不比三十年前能容你慢慢腾的了。中国车圈就是淘汰赛,你今天踩上时代红利,明天又可能被新军一脚踩下牌桌。捷达要在新能源里出头,除非像当年老三样一样,闷头干口碑、一步一脚印砸实基本盘,否则数字营销再花哨,用户不上心照样翻车。何况新能源汽车的产品同质化越来越结实,新能源“价格战”也还在持续升级阶段,你不搞点“骚操作”真分不到几杯羹。

再从大局看,这回合资最大的那点“险棋”其实不是推辆电动车子能不能卖得动,而是捷达到底能不能破局出海、树品牌、稳市场。现在你能靠大众赋能,能靠成都政策、供应链资源,但拉长来看,一旦其他国家市场自己反应过来、全球又卷起了新一波技术赛跑,本土化和落地供应就成关键。那时候捷达得踩住两头:立在中国、放眼全球。这事做不成,要想重现当年“捷达传奇”,也真不是张嘴就来。

捷达转型新能源,销量压力骤增,老牌车企寻突围-有驾
捷达转型新能源,销量压力骤增,老牌车企寻突围-有驾
捷达转型新能源,销量压力骤增,老牌车企寻突围-有驾
捷达转型新能源,销量压力骤增,老牌车企寻突围-有驾
捷达转型新能源,销量压力骤增,老牌车企寻突围-有驾
捷达转型新能源,销量压力骤增,老牌车企寻突围-有驾

写到这,估计大家明白了,捷达的这步新能源大棋,说白就是“命悬一线、置之死地而后生”。它赌的不是一台普通新车能不能卖出去,而是“老字号如何活成新名片”的大难题。外有新势力围堵,内有自主品牌强攻,再加行业和市场政策多变,捷达哪怕这次赢了,也是命悬一线地摸进“下一轮时代”。这个局,是真赌命——生死突围。

至于能不能像二十年前那样成为全民记忆、穿越周期,我只能说,该来的谁都拦不住,不该来的也没人抢得走。捷达要做的,就是拿出点儿“活下去,比谁都能变”的狠劲和胆量。这种气质,其实也是一代车迷心里最怀念的那句老话——“还得是捷达”。

捷达转型新能源,销量压力骤增,老牌车企寻突围-有驾
捷达转型新能源,销量压力骤增,老牌车企寻突围-有驾
捷达转型新能源,销量压力骤增,老牌车企寻突围-有驾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