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越野10月销量15003台,连续7个月破万,却仅在汽车市场总销量中占0.61%的份额,如同一艘在红海巨浪中挣扎的小舟,表面平稳前行,实则随时可能被下一个浪头吞没
11月1日,北京越野公布10月销量数据15003辆,这是该品牌连续第7个月销量突破万台。在“方盒子”车型大行其道的2025年,北京越野借市场东风实现了销量攀升。然而,在这份看似亮眼的成绩单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真相。
01 虚假繁荣:销量增长与市场份额的悖论
北京越野的销量曲线确实呈现出上升态势——从2024年同期的10249辆增至如今的15003辆,增幅超过46%。但这背后隐藏着一个残酷事实:北京越野在整体汽车市场中仅占据0.61%的份额,排名第41位。
更令人担忧的是,北京越野的销量增长严重依赖新车效应。BJ30、BJ40增程版等新车型的密集投放,成为拉动销量增长的主要引擎。在2025年第二季度,北京越野销量达34232台,其中越野及泛越野类产品占比高达90%。
这种靠产品驱动的增长模式难以持久。业内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北京越野的销量翻番主要依赖新车拉动,这样的增长模式难以持久,好牌还能打多久令人担忧。”
02 品质危机:销量攀升与口碑下滑的恶性循环
随着销量增长的,是迅速攀升的投诉率。
车质网投诉平台显示,北京越野BJ40车型存在发动机异响、变速箱顿挫、倒车影像频繁失灵等质量问题。有车主投诉:“冬天启动发动机时,伴随啸叫声和哒哒的响声,多次检查仍未解决。”
更为普遍的是车机卡顿问题。四川车主反映车机卡顿导致倒车影像延迟;辽宁用户遭遇新车底盘异响。这些看似细小的问题,却严重影响用户体验,消耗着北京越野数十年积累的品牌资产。
交付周期长更是让众多意向客户转投竞品。部分车型提车需等待一个月之久,销售服务水准随着销量增长不升反降。一位车主直言:“低速异响、方向盘跑偏等传统毛病仍未根治”,而这些恰恰是燃油版BJ40的老问题。
03 战略滞后:方盒子热潮下的转型困境
北京越野虽然搭上了“方盒子”车型的顺风车,却在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中明显落后。
2025年的中国汽车市场,“方盒子”车型正以令人惊叹的速度从市场边缘迈向舞台中央。然而,北京越野的变革步伐迟缓,渠道、营销、服务等方面均无明显提升。
与竞争对手相比,北京越野的产品迭代思路陈旧,仍聚焦于配置提升,缺乏对场景应用的深入思考。当方程豹钛3等新车凭借“硬派造型+城市舒适+无人机系统”的创新组合三个月实现单月销量破万时,北京越野仍在空喊“越野平权”、“走向全球”的口号。
更致命的是,“方盒子”市场的窗口期正在快速收窄。业内普遍预计,“方盒子”的红利期仅剩两年。红利期过后,市场份额将主要集中于三四个品牌。以北京越野目前的体系能力,能否在激烈的淘汰赛中存活下来,仍是一个未知数。
04 生存之路:从产品思维到用户思维的根本转变
面对仅剩两年的市场窗口期,北京越野必须在三个方面实现突破性转变。
品质革命是生存根基。北京越野必须彻底解决车机卡顿、发动机异响、变速箱顿挫等长期存在的质量问题。否则,销量增长越快,品牌崩塌越迅速。
用户思维是转型关键。北京越野董事长王昊曾提出“五个转型”战略,强调从“生产型”向“用户型”企业转变。然而,当他在论坛宣称“用户是最好的代言人”时,社交媒体上正涌现大量BJ40车机卡顿的维权视频。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鸿沟必须弥合。
生态建设是竞争壁垒。捷途构建的“旅行+”生态已广为人知,高端的纵横品牌成功打入50万以上市场。而北京越野的用户生态搭建仍停留在数年前开发的越野小镇等体系,且缺乏持续更新与大力传播。
在北京越野的4S店里,一位销售顾问正向前来看车的顾客介绍新款BJ40,顾客却低头看着手机上关于质量投诉的报道,犹豫不决地问道:“这车真的有网上说的那么多问题吗?”销售顾问一时语塞。
正如一位行业观察者所言:“靠风口飞起来的企业,终将要面对风停的时刻。”北京越野的连续月销破万,看似风光无限,实则危机四伏。在“方盒子”热潮退去前,北京越野必须解决品质与服务的根本问题,否则,当下的销量增长不过是延缓死亡的安慰剂罢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