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现在要是还有人对电车产业无感,那真是赶不上趟了。这几年,马路上的绿牌车越来越多,电车成了城市里的新风景线。比亚迪、吉利、长安、蔚来、理想、奇瑞等品牌混战,就连做手机的小米、通信巨头华为也不甘寂寞,卷起袖子就干电动汽车,整个新能源车圈堪比春秋战国。中国竟然在电车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出口数据一骑绝尘,把老牌的德国、日本、美国都甩在身后,连欧美人看到都得咂咂舌。
说实话,这场景搁十年前,估计没人敢信。那时大家还在琢磨合资品牌、进口车,觉得外国车坚不可摧。转眼之间,现在出国留学的小伙伴都发现,外头的朋友开电车反而像是稀罕事,油车才是街头霸主。美国的加油站晚上也热闹:皮卡、越野、SUV排成一溜,好几位大哥边刷卡边聊天,油表蹦跶得跟没事人似的,根本不把加油当回事。反观国内,高速服务区里一排排电车正憋在充电桩下等电补,绿灯一闪一闪,场面还有点壮观。两个大国,同样是汽车大国,为什么路子差那么多?
其实答案并不复杂,用老百姓的话讲,性价比说了算。
在中国,电车省钱是真的。你看现在油价,动辄“破八”,一箱油动辄四五百。电车充一次电便宜得多,电费再高也花不了多少。电车保养便宜,不用换机油,也没那么多小毛病纠缠,综合算下来,买个电车用五六年省下来的钱,能顶一台二手油车钱。普通家庭自然愿意选择电车。这还不算政策补贴、免购置税、早先还有送牌照等等,谁用谁知道真香。
那美国人为什么还对电车爱答不理?说白了,油便宜得离谱。美国油价常年五六块钱一升,算上人家普遍大排量、油箱大,加满一箱油也就是200多块。问题是,老美的收入动辄两三万人民币一个月,这点油钱就跟中国人买盒方便面似的,根本不会心疼。在这种前提下,电车那点省出来的“零钱”,对他们来说无关痛痒,自然没啥吸引力。
再看充电。中国这几年充电桩铺得飞起,大城市、小县城、高速服务区,各种快充慢充你想去哪就去哪。充个电喝两杯奶茶,手机刷会短视频时间就过去了。美国、欧洲却远没这么方便。充电桩布局稀稀拉拉,去点远的地方就开始发愁。想象一下,周末出门自驾,结果因为找不到地方充电,在高速边上干着急,别说普通人烦躁,车企自己都得头大。
还有些深层次的事。传统油车造了上百年,技术早烂熟。从发动机、变速箱、底盘到各种安全系统,什么场景都测试过。电车毕竟起步晚,虽然进步快,但什么电池自燃、冬天掉电、极端情况下续航缩水,或多或少还是让一部分人心里有点儿犹豫。老外人家能选油车,就干脆继续用呗,反正信得过。
中国这边,为啥下决心要拼电车?一方面,咱本来就缺石油,这玩意儿靠进口,国际局势一波动,心里没底。电车靠电,电靠咱们自个发,水电、火电、风电都能来,安全感蹭蹭往上涨。二来环保压力大,蓝天白云不是随便说说,碳中和、碳达峰是摆在台面上的国家大事。电车没有尾气,城市空气质量能明显改善。
更关键的是,传统油车核心技术人家掌握着。发动机、变速箱这些东西,合资品牌一直是大哥位置。电动车不一样,国内公司能掌握电池、电机、电控,技术路线切得快,创新也敢搞。搞产业升级,摆脱“廉价组装厂”的帽子,电车就成了最好的突破口。再加上上下游产业链拉动,带动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就业,经济也能跟着转起来。
这么多优点,让“油转电”这步棋走得理直气壮。但雷声大雨点也不少。比如内卷,车企价格战打成一锅粥,利润摊得薄,某些公司甚至赔本赚吆喝。产能又大,国内市场吃得下的有限,多数时候还得往外卖。欧洲、美国一看到中国电车来疯抢市场,难免发急,贸易摩擦不请自来。这也是国产品牌得用更优质更高科技的产品去争饭碗的现实压力。
说到这里,有些人可能会问,如果美国跟中国一样到处都是充电桩,电价便宜,再加上油价突然暴涨,美国人会不会“叛变”呢?说不准,但可以肯定一点,买车归根到底还是算小账,谁买着省心省钱就买谁。这也说明,政策、市场环境、技术水平,这三块谁能齐活,谁就能带队起飞。
不过话说回来,油车和电车谁优谁劣不是绝对的,不同国家自有各自的考量。美国地广人稀,路况跟中国完全两码事。他们追求动力强劲、越野能力,市区通勤压力小,偶尔周末自驾玩个自驾顺路刮个风,也不在意多花点油钱。中国这边,人口密集,买车用途更偏向城市代步,省钱才是王道。
有人说,油车是“旧世界的荣光”,电车是“新世界的钥匙”。其实两者都会在市场上共存很长一段时间。就像现在,很多家庭油、电混搭,要远行选油车,市区代步开电车,谁用谁舒服才最重要。
也许将来有一天,续航、充电、性价比统统都搞定了,“烧油”彻底成老古董,“充电”成为理所当然,就像从前的BP机手机、人手一台智能机一样。不管怎么变,小老百姓只关心一件事儿:自己口袋里的钱能花得值不值。
至于汽车行业会卷到什么程度,还能再不能出新奇迹,那是资本和科技的事。对咱老百姓来说,路上的车越好开、越便宜、越靠谱,出门上班不堵心,才是真正的“幸福感”来源。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