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一年,公交车公司亏了四千万,全国很多地方的公交车都面临关闭的困境!这些在街头奔跑的公交车,真的要消失了?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
在您阅读之前,希望能得到您的支持,请点击“关注”。这样不仅能方便您参与讨论和分享,还能让您获得独特的参与体验,感谢您的配合!
引言
白天给人家拉客,晚上给人家拉货。
最近,很多人注意到,原本好的公交车突然变成了“货车”。
有些公交线路除了载客外,还开始送快递了。
南京开创了全国首个“公交 快递”的深度合作模式。白天,公交车载着人;晚上,公交车用来送快递。这样一来,同城的快递可以在两小时内送达。
南京的公交车晚上载快件,在城里绕圈,两个小时一趟,同城就能收到包裹。这个想法以前还没见过,其他城市也开始考虑了。
最近,公交车停运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在广州,前后有几十条公交线路被取消;在北京,一年内也缩减了二十多条线路;在保定,因为资金不足,一大片公交线路被迫停运;而在湖南的耒阳,连司机的工资都发不出来。这些情况引发了广泛关注。
这些年,公交车变得越来越少,这不是个别现象,全国很多城市都有这种情况。有些路边的公交车站,站牌都吹了几年,却没有人等车。
从前的城市,公交就像血管一样,为城市输送着人气和活力。
在七八十年代,公交车就像是城市的命脉。那时候家里很少有私家车,也没有现在的网络叫车服务。无论是上学的学生还是工厂的工人,大多数人都得依靠公交车出行。车厢内总是挤满了人,空气中弥漫着汗水和油污的味道,但这却是那个时代大家共同的记忆。
公交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社会公平的象征。它将城乡紧密相连,让工人、学生、老人和外来务工者都能坐上同一辆公交车。可以说,那时候的公交就是城市的“公共客厅”。
这样的热闹场景,已经再也看不到啦。
为什么曾经兴旺的公交行业,突然变得不景气了呢?仔细想来,主要是大家出行方式变多了。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私家车越来越多了。三十二岁那年,全国私家车的数量就已经超过了二亿六千万辆。
自己开车真是方便,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想在哪里停就在哪里停。现在有了网约车,只要在手机上轻轻一点,车就能直接开到你家门口,特别是行李多或者赶时间的时候,真是太省心了。
乘客数量急剧减少,导致公交公司陷入严重亏损,现在的运营成本远远高于收入。
跑一公里成本五元七角,票钱只能收上来三元二角,每跑一趟都在倒贴钱。比如成都公交,去年营收十一亿二千三百万元,结果还亏了一亿零八百万元。
短途出行时,电动车几乎成了必备工具。无论是买菜还是接送孩子,只需一骑,就能轻松搞定“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此外,地铁和轻轨等公共交通也越来越发达,速度快且准时,许多以前依赖公交车的人现在都转而选择这些新型交通工具。这样一来,公交车的吸引力自然就减弱了不少。
当一家企业失去了客户,成本又无法降低时,似乎只能选择关门停业。但公交公司能轻易关门吗?它背负着“公共服务”的重任。于是,一场各式各样的自救行动开始了。这就像一个本分的农民,突然被逼着要精通各种技能。
南京的师傅们,白天开车拉公交,晚上就摇身一变成快递小哥,开着公交车在城里送快递,搞起了“客货混装”,硬生生把同城快递的时效压缩到了两小时。 南昌那边的师傅们更聪明,把公交车变成了“百变金刚”。你要结婚?行,公交车给你当婚车,车头扎上红花,一车亲朋好友热热闹闹,寓意“走向幸福”。你要旅游?行,给你开个“网红景点”专线,把好吃好玩的地方串起来。就连商场开业,也能定制个购物专线。
郑州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与快递公司联手,将那些不再使用的公交站和维修车间改造成快递分拣站。虽然公交车不再频繁运行,但这些场地还能带来收入。这些创新之举看起来新颖有趣,却也透露出一丝不易言说的苦涩。这一切努力都在尝试解答一个核心问题:如何在“服务公众”和“维持运营”之间找到平衡点。日间载客是它作为公共设施的责任,而夜间运货和提供定制服务则是它作为商业实体求生存的方式。它已经成为了一个充满矛盾却又复杂的综合体。
未来:安全网,贴心服务
未来的公交车会是什么样子呢?它大概率不会完全消失。毕竟,在任何一座城市里,总会有一些地方是私家车和网约车到不了的,也总会有一些人依赖这种相对便宜的出行方式。学生、老人以及收入不高的上班族,公交车是他们融入城市生活的重要途径。如果突然取消所有的公交线路,就等于切断了这部分人的出行方式。
所以,它还会继续存在,但不再是以前那种人挤人的样子了。它不再是城市交通的主要干道,而是变成了一个稳固的“安全网”。未来的公交车可能没有固定的路线和时刻表,而是变得更加智能,更像是一个“按需响应”的服务。你可以通过手机应用程序提前预约,人多时会调度大车,人少时则使用小型巴士。它会更加环保,采用电力或氢能源,安静地穿梭在城市中。
结尾词
它的赚钱方式也会变得更加多样。车身广告、车内购物、物流配送、旅游合作等等,所有相关的业务都会被整合进来,不再仅仅依赖那几块钱的单程票。公交系统正在经历一次深刻的转变。它从一个大家依赖的“大众交通工具”,逐渐转变为一个专门为特定人群服务的“实用工具”。过去那种车厢内人挤人的热闹场景,可能再也回不来了。随着人潮的减少,留下的将是一个更精准、更灵活,也更懂得如何精打细算的公共交通系统。
它依旧在那儿,随时准备载你一程,或者在紧要关头,稳稳地将急需帮助的人送往目的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