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发生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让不少关注汽车的普通人都看得津津有味。
事情的主角,一方是咱们都非常熟悉的、在中国市场上卖了很多年车的老牌合资企业一汽丰田,另一方则是刚刚下场造车就掀起巨大波澜的“新势力”小米汽车。
起因是一汽丰田的一位高管,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对小米汽车发布会上提到的一个词——“轮轴比”提出了质疑,认为这个词是小米自己“发明”的,而且还算错了。
这一来,网上可就热闹了,大家都在讨论,这到底是一次严谨的技术较真,还是老牌车企眼看新玩家流量太高,想借着话题给自己也增加点关注度呢?
这背后,其实也反映出如今汽车市场,特别是传统合资品牌正在面临的一些新变化和新挑战。
咱们先来把事情的经过捋一捋。
一汽丰田销售公司的企划部部长赵东,先是在网上发文,用一种半开玩笑半认真的口吻说,汽车理论里其实并没有“轮轴比”这个概念,他自己是科班出身,但因为是雷军说的,他都没敢当面反驳。
然后他话锋一转,说自己最近特地找了公司里搞研发的同事核实,才敢确认,这个概念就是小米“发明”的,算是小米对传统汽车理论的“贡献”。
这话说得就很有意思了,明面上像是夸奖,但听起来总觉得有点别的味道。
紧接着,这位高管又进一步指出了他认为的“纰漏”,说小米SU7宣传的“3倍轮轴比”是算错了,按照他的算法,应该是4倍,而且还特意强调,他们一汽丰田自家的bZ5电动车,算下来也是4倍,意思是我们的设计和你们小米一样经典。
最后,他还提醒其他车企,别盲目跟风,抄作业的时候可别把错误答案也抄上了。
这番言论一出,立刻就引起了广泛关注。
那么,这个让一汽丰田高管如此在意的“轮轴比”,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真像他说的那样,是小米凭空捏造的吗?
其实,这里面存在一个理解上的偏差,可以说是“工程师思维”和“设计师思维”的一次碰撞。
在一汽丰田高管和他咨询的“研发同事”看来,一个“比”字,就必须对应一个严谨的数学公式。
他们理解的“轮轴比”,自然就是指汽车的“轴距”除以“轮胎的直径”。
用这个公式去计算,无论是小米SU7还是丰田bZ5,得出的数值确实都更接近4。
从纯粹的机械工程角度来看,他们的计算和说法并没有错。
但是,小米和雷军在发布会上讲的“轮轴比”,其实压根就不是在上一堂数学课,而是在向普通消费者传递一种设计美感。
在汽车造型设计领域,虽然没有一个叫“轮轴比”的官方学术名词,但用轮子的直径作为一把“尺子”,去衡量车身各个部分的比例,是一种早就存在、并且被设计师们广泛认可和运用的美学手法。
所谓“3倍轮轴比”,用最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从车身侧面看,前轮和后轮之间的距离,视觉上大约能放下三个轮胎。
这样一描述,大家脑海里是不是马上就有画面了?
能够立刻感觉到,这辆车的车身姿态比较修长、动感,符合大众对于一辆好看的轿跑车的审美期待。
这本质上是一种营销语言,是为了让不懂复杂设计参数的消费者,能够快速、直观地理解到产品的设计亮点。
而且,把这个概念拿出来讲的,小米也并非第一家。
在小米SU7上市之前,国内已经有不少品牌,比如问界、小鹏、比亚迪等等,都在宣传中用过类似“3倍轮轴比”的说法来强调自己车辆设计的协调与美感。
所以,小米只是将一个在行业内,尤其是在设计师圈子里约定俗成的美学概念,用他最擅长的方式,更广为人知地讲给了公众听。
因此,一汽丰田的高管用工程学的严谨去挑战一个设计和营销层面的通俗说法,就好比一个营养师去批评一位大厨说“这道菜好吃得让人灵魂出窍”的说法不科学一样,双方讨论的根本不是一回事。
这种“跨界指点”,反而让一汽丰田自己显得有些不了解当下的行业沟通方式,或者说,是有点故意找茬的嫌疑了。
那么,一个堂堂大厂的高管,为什么要如此执着于这样一个细节,甚至不惜冒着被大家看作是“蹭热度”的风险呢?
这背后,恐怕反映出的,是一汽丰田乃至更多传统合资品牌深深的“流量焦虑”和生存压力。
在如今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汽车市场已经不再是那个只要挂着合资标就能躺着卖车的年代了。
随着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强势崛起,传统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和话语权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一汽丰田近年来的处境,确实不容乐观。
为了降低运营成本,公司在今年年初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将销售总部从北京繁华的市中心地段,搬迁到了天津的工厂区,这个过程甚至不惜支付高额的员工遣散费用,可见其降本增效的决心和压力之大。
同时,根据行业数据,一汽丰田的经销商数量也在明显减少,这意味着其销售网络正在萎缩。
这些都是企业面临经营困境的直接体现。
更有说服力的对比,来自它的“同门兄弟”广汽丰田。
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同在丰田的展台,广汽丰田发布的新能源车型周围人头攒动,非常热闹,而一汽丰田的展车前却显得冷清许多。
从销量上看,差距更为明显。
根据7月份的数据,广汽丰田的一款纯电车型月销量能达到近7000台,在合资品牌里算是相当不错的成绩了,而一汽丰田主推的纯电车型bZ5,月销量却只有一千多台。
面对这样的业绩压力和市场声量的落差,一汽丰田急于寻找突破口,重新回到舆论场的中心,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而小米汽车,作为当下汽车圈乃至整个科技圈的“顶流”,其任何一举一动都能轻松吸引全网的目光。
主动与小米产生关联,哪怕是以一种带有争议性的方式,也确实能为一汽丰田带来平日里难以企及的关注度。
这或许就是其高管选择公开“挑错”的深层动机。
然而,靠这种方式获得的流量,终究是短暂的。
对于一个汽车品牌来说,赢得市场的根本,还是要依靠过硬的产品实力、精准的战略布局和真正能与消费者产生共鸣的沟通方式。
与其费尽心思去研究竞争对手的宣传文案里哪个词用得“不标准”,或许更应该花精力去思考,如何才能打造出更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新能源产品,如何在新的市场环境下,讲好自己的品牌故事。
毕竟,对于身处变革洪流中的车企而言,流量固然重要,但打铁还需自身硬,这才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