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收费期限到了,免费通行将实现,车主们准备好!

对于咱们经常开车出门的朋友来说,高速公路可以说是又爱又恨。

爱的是它确实方便快捷,大大缩短了城市之间的距离,让“说走就走的旅行”和高效的商务出行成为可能。

可要说起那“滴”一声扣费的提示音,心里多少还是会盘算一下这趟出行的成本。

高速收费期限到了,免费通行将实现,车主们准备好!-有驾

很多人都下意识地觉得,这高速公路的过路费,就像电费水费一样,只要用了就得交,似乎是一件天经地义、没有尽头的事情。

但今天咱们要聊的,可能要颠覆不少人的固有认知:其实,高速公路收费并不是“终身制”,它是有明确“退休”日期的。

国家在政策设计之初,就已经为“高速免费”这件大好事铺好了路,而且这事儿不只是说说而已,已经有不少高速公路陆续实现了免费通行。

要弄明白这件事,咱们得先回到源头,看看国家当初为什么要设置收费站。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咱们国家正处在经济腾飞的起步阶段,有句老话叫“要想富,先修路”,但修路,尤其是修建标准高、工程量大的高速公路,需要天文数字般的资金投入。

在当时国家财政还不那么宽裕的情况下,如果完全依靠财政拨款,那我们今天可能还看不到这样四通八达的高速网络。

于是,一个非常务实且有效的模式应运而生,那就是“贷款修路,收费还贷”。

简单来说,就是先通过银行贷款或者吸引社会资本把路修起来,然后通过收取一定年限的车辆通行费,来偿还建设时的本金和利息。

这种模式极大地加快了我国高速公路的建设速度,让我们在短短几十年内,建成了总里程超过十七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的庞大高速公路网,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既然是“还贷”,那就有还清的一天。

国家对此有非常严格的法律规定,明明白白地写在《收费公路管理条例》里,绝对不是一笔糊涂账。

根据公路的投资建设主体不同,收费年限也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由政府采用财政性资金投资或者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修建的公路,我们称之为“政府还贷高速公路”。

这类公路的收费期限,按照规定最长不能超过15年。

高速收费期限到了,免费通行将实现,车主们准备好!-有驾

考虑到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车流量可能没那么大,回本周期长一些,国家也允许适当延长,但最长也不能超过20年。

说白了,这就相当于政府牵头向银行借了一大笔钱为大家修了条路,咱们开车交的过路费,就是在帮着政府一起把这笔账还上,等本息都还清了,它的收费使命也就完成了。

第二种情况,是由国内外的经济组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企业,投资建设的公路,这叫做“经营性高速公路”。

企业投钱进来,肯定不是做慈善,是要追求合理回报的。

所以,为了保障投资者的权益,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到基础设施建设中来,这类公路的收费期限就要长一些,最长不能超过25年。

同样,对于中西部地区的项目,因为投资风险和回报周期的问题,最长可以放宽到30年。

这就像是企业开了一家大型超市,前期的场地、装修、进货都是巨大投入,它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经营来收回成本并赚取利润。

但这个经营权不是永久的,合同到期了就得按规定办。

从这个制度设计就能看出来,高速收费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永久性地从老百姓口袋里掏钱,而是一种在特定发展阶段下,为了实现基础设施跨越式发展的阶段性政策。

它的最终目标,是在收回建设和维护成本后,将道路这一重要的公共产品,回归其公益属性,真正做到“还路于民”。

理论说完了,咱们来看看现实中是不是真的这么回事。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样的例子越来越多。

比如,连接着广州和佛山这两座经济重镇的广佛高速,作为我国最早建成的高速公路之一,承载了几代人的出行记忆。

在2022年3月,这条服务了数十年的高速公路在收费期满之后,正式停止了收费,成为了珠三角地区首条免费的城际高速。

这个消息一出来,最高兴的莫过于每天往返于广佛两地的上班族和生意人,一个月下来能省下一笔不小的开销,也让“广佛同城”的概念变得更加亲切和实在。

高速收费期限到了,免费通行将实现,车主们准备好!-有驾

再比如,山东济南的黄河大桥,曾经也是一座收费桥梁。

对于生活在黄河两岸的居民来说,过桥费是日常生活中一笔不大不小的支出。

随着收费期限的结束,这座大桥也取消了收费,极大地便利了市民的跨河通勤,促进了黄河两岸区域的经济社会融合。

除了这些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在江苏、浙江、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一些早期修建的高速公路路段,比如京石高速河北段、上海的沪嘉高速等,也都已经按照规定停止了收费或大幅降低了收费标准。

这些实实在在的案例,都在印证着国家政策的严肃性和落地性。

当然,肯定会有人担心,这路免费了之后,后续的保养和维修谁来负责?

会不会因为没人管,路面变得坑坑洼洼,服务质量也跟着下降?

这一点国家也早就考虑到了。

高速公路停止收费后,并不是就成了没人管的“野孩子”。

它的养护管理责任会由收费公司移交给地方政府的交通管理部门,所需的养护、维修、管理等费用,将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由公共财政来承担。

这就好比一个人的工作单位给交了社保,退休后就能领养老金,生活有保障。

道路也是一样,它从“收费还贷”的岗位上“退休”后,它的“养老”问题由政府来兜底,确保它能继续保持良好的路况,为大家提供安全、顺畅的通行服务。

同时,管理部门也在通过技术升级来提升道路的使用效率,比如广泛应用的ETC系统,即便不收费了,它依然可以作为重要的交通流量监测工具,帮助管理者进行科学的交通疏导和应急处理,让免费的道路也能保持高效运行。

总的来看,我国高速公路从“收费”到“免费”的政策演变,是一个非常清晰和人性化的过程。

它既体现了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长远眼光和可持续发展的智慧,也彰显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民生导向。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国家早期修建的一大批高速公路将陆续达到收费年限,可以预见,未来“高速免收费”的版图将会不断扩大。

或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节假日出门远行,在规划路线时,可以越来越多地看到“免费高速”的选项,开车上路的心情也会因此变得更加轻松和愉快。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