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国电动车行业这几年风头正劲,全球市场都看得眼热,可偏偏在这节骨眼上,出了点乱子。
中欧谈判本来是为了解决电动车关税的事,谈得好好的,眼看要有点眉目了,结果冒出个“内鬼”,差点把整个行业给坑了。
这事不仅让谈判桌上的中国代表团措手不及,还让国内车企吃了大亏。到底是谁在背后捣乱?中国又该怎么收拾这烂摊子?
中欧谈判濒临破裂
中国电动车这几年在全球市场真是势头猛得不行。2023年,中国出口到欧盟的纯电动车达到48.2万辆,占新能源汽车出口总量的40%左右,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3.5%蹿到2023年的27.2%。
像比亚迪、吉利、上汽这些品牌,在欧洲街头越来越常见,价格亲民,技术也不赖,欧洲本地车企被挤得有点喘不过气。
欧盟坐不住了,2023年10月启动反补贴调查,嚷嚷着中国车企拿了政府补贴,扰乱市场。
2024年6月12日,欧盟抛出临时关税方案,宣布对中国电动车加征17.4%到38.1%的关税,叠加原有的10%进口税,最高能到45.3%。这招明摆着是保护主义,想把中国车企挡在欧洲市场外。
中国商务部当即表态,批欧盟这做法违背WTO规则,赤裸裸的贸易壁垒。商务部牵头,联合中国机电商会,组织了12家主要电动车企业,组团跟欧盟谈判。
中国这边摆事实讲道理,用数据证明所谓“补贴”不过是欧盟的借口,强调中国车企的竞争力来自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
欧盟那边则死咬着“公平竞争”,不肯松口。不过,经过几轮拉锯,双方总算在2024年10月有点进展,感觉离达成协议不远了。
可就在这关键时刻,事情出了岔子。2024年10月中旬,欧盟委员会贸易总司背着中国官方谈判团,私下联系了几家中国车企,试图绕过机电商会,直接谈单独的交易。
欧盟抛出的诱惑很简单:只要企业愿意单独签价格承诺协议,就能拿到更低的关税。这招分化策略,摆明了是要打散中国车企的统一战线。
这事很快被中国谈判团察觉。本来,中国车企团结一致,能以整体力量压欧盟让步,可现在,欧盟看准了缝隙,谈判立场变得更强硬。
结果,2024年10月29日,欧盟正式敲定关税,10月30日起生效:比亚迪17%,吉利18.8%,上汽35.3%,其他合作企业20.7%,非合作企业直接35.3%。
这关税一落实,中国车企在欧洲的成本直线上升,价格优势被削弱不少。
为啥会有车企动摇?说白了,还是短期利益在作祟。欧盟关税一压,市场份额可能缩水,单独谈能换来低关税,保住公司利润,至于行业长远发展,可能就没想那么多。
可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如果每家车企都各自为战,欧盟就能各个击破,最后谈出的条件肯定五花八门,定价体系一团乱。
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上可能会陷入恶性竞争,互相压价,利润空间被挤得更小。更严重的是,这种内部分裂让中国车企的国际形象受损,别人会觉得中国企业不团结,只顾自己。
这事的影响还不止于谈判桌。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欧盟市场占了近一半。
如果关税长期维持高位,车企要么自己吞成本,要么提价让消费者买单,要么得在欧洲建厂绕开关税。
像比亚迪,2024年就宣布在匈牙利建厂,计划2025年底投产,可这需要时间和巨额投资,不是所有车企都能立刻跟上。
上汽的MG品牌在欧洲本来卖得不错,2023年销量近20万辆,可35.3%的关税直接让它在欧洲的竞争力下滑,2024年第四季度销量环比跌了12%。
整个行业都感受到压力,出口利润被压缩,股价也跟着波动。更让人担心的是,这种“内鬼”行为不是个例。
近年来,随着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活跃,类似的事时不时冒出来。比如,2023年初,某科技公司高管被曝向境外泄露核心技术,害得公司损失上亿,还影响了行业声誉。
这些事都说明,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光想着自己那点小算盘,迟早会害了整个行业。中国电动车能走到今天,靠的是技术硬核、产业链完整,还有大家抱团作战的默契。
商务部没坐着干等。2024年11月15日,又组织了一次闭门会,明确要求车企不得私自跟欧盟谈,违者将面临严格监管。
机电商会还提出建立透明的利益分配机制,让每家车企在集体谈判中都能分到合理蛋糕,减少单干的动机。
2024年11月4日,中国向WTO提起诉讼,控诉欧盟关税不公。这步棋不只是为了争口气,也是要通过国际规则给欧盟施压。
同期,中国对欧盟白兰地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从2024年10月8日起,要求进口商缴纳最高39%的保证金。这招反制让法国等国叫苦不迭,也给欧盟内部添了点乱子。
结语:
这场风波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电动车行业的实力和短板。面对欧盟的关税大棒,团结才是硬道理。
全部评论 (0)